《伤仲永》教学设计(7)

时间:2021-08-31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采用朗读贯彻文言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探究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学生回答前明确复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二)温习文本,深入探究

  过渡: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1、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的“泯然众人”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三)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示例: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示例: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2、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四)课文小结

  是的,正像伟大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的那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说来听听。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予以大屏幕展示有关名言警句,并令学生作简要摘抄,结束本文。)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教学效果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