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教学设计(8)

时间:2021-08-31

《矛与盾》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寓言二则》是北师大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包括《矛与盾》和《鹬蚌相争》两篇文言文。《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盾和矛,语言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寓言,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不是很活跃,北师大版以前也学过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强,乐于表演的学生不是很多,上课发言不是很积极。

教学思路

  教材选编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凝练、精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读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去领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要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讲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贪心的人,他从人家的门口走过,看到人家门前很好看,又有用的东西,他就走上前去,一手捂耳,一手去摘。结果他没有摘下来,就被这家的主人发现了,逮个正着。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你还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些都是寓言故事,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综合大家所说: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就带大家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矛与盾》。

  (学生以前虽然学过寓言,但是,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并且进一步回忆寓言故事的特点。)

  二、板书课题 揭题激读

  1、板书:矛与盾

  2、齐读、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 ,矛用来干什么的 (刺),盾用来干什么的 (挡)。

  矛盾是什么意思 (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3、作者简介:本文出自《韩非子》。韩非子,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4、师:好,现在我们自由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矛与盾》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读通读准

  1、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师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

  3、通读课文,畅谈读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感觉。文言文读起来和咱们现在的文章比起来怎么样?(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4、师谈感觉:我其实和大家一样,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等我读了十几遍之后,已经熟能成诵了。现在我就把这篇文言文读给大家听。(老师朗读)

  5、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评)

  6、现在老师已经懂得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意思,你认为老师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

  7、教师强调指出:不但多读,而且要结合文中的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请大家也试一试。

《矛与盾》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 记字的方法。正确 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坦克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 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 “抓阄认字” 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坦克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故事)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坦克的?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 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坦克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 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坦克的样子,注意画出坦克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坦克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 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 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