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化学元素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元素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素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概念,初步学会从元素的角度认识、描述物质的组成;学会正确读、写、用常见的元素符号;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会从元素组成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习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和物质分类,体会分类思想,初步形成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物质的组成,理解元素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分,常见元素符号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讨论法、对比法、归纳法。

四、学法指导:

  通过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物质入手引出元素,引导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通过元素和原子的对比来加深对元素的理解。

五、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分三个环节

一元素概念

  1、复习提问:分子、原子定义、性质、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订正学案的答案。

  2、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知道这样一则广告:某饮料瓶注明:含有钙、铁、锌、硒等成分,你知道这些成分是表示的什么意思吗?引出元素的概念。

  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元素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3、元素定义的讲解。

  师:出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气分子,甲烷分子、一氧化碳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图,让学生帮忙怎样根据分子的种类把它们分类。

  教师引导: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在分,把分子再分,分成原子后,再让学生帮忙把这些原子再来分类。

  生:学生拆开模型,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让学生初步接触分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为什么氢原子分在一起?

  氧原子呢?

  碳原子呢?

  板书:氢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1。

  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

  碳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6。

  讲解:核内质子数都是1的一类氢原子就叫氢元素。(学生初步认识氢元素)

  引导学生总结:氧元素、碳元素。学生完成学案。(进一步领会元素的含义)

  学生总结元素的定义,老师板书。

  板书: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生共同分析水的微观构成,同时引出水的宏观组成。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认识水)

  5、反馈练习:完成学案中的`练习。(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

  教师引导:除了刚才的两种物质,我们以前学到的物质也是由元素组成的,你能来分析一下几种物质的组成吗?

  教师引导: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让学生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问题:如果把刚才的碳氢氧三种元素重新组合,你又能得到什么新的物质?

  生:学生思考回答,完成学案。

  (让学生了解元素组成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师:讲解:世界上的三千多万中物质就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我们知道目前已发现的元素种类有一百多种,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中的18种,元素名称。

  我们来看一副漫画,引出元素符号。

  出示1-18号元素符号元素名称,让学生互动,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并记忆元素符号。

  生:阅读课本53页《活动天地》回答问题,找出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教师指导记忆。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师:书写下列符号,思考它们表示什么意义?

  ①H

  ②2N

  ③5C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讲解:元素和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完成学案中的表格,在班级展示答案,订正。

  三纯净物、混合物。

  师:问题:到超市购物,很快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物品,为什么?

  出示几种纯净物,让学生分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引出单质化合物。

  让学生总结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

  (让学生明白分类法的重要性,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线测试。

  谈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自我检测。

  作业:见学案的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节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

  二、元素符号。

  1、氢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1→氢元素定义。

  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氧元素意义。

  碳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6→碳元素。

  三、物质分类。

  元素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忆)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设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