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4)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画自主认识酸、葡等9个生字。会写串、兔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篇童话故事原自于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是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针对孩子们喜欢故事的特点,要充分利用起班内的插图,把插图做成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图中动物们的神态、动作,想像它们的语言,猜猜它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趣的文章孩子们都喜欢读,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在尊诶分角色、比塞读等方式多读。在仔细的观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中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说葡萄是酸的,有的人说葡萄是甜的?最后,模仿小狐狸的样子演一演,读一读它说的话,把故事演一演,在学生朗读、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葡萄,学生认读。

  2、说说葡萄的味道。

  3、揭示课题,齐读。

  结合课题认识酸。

  二、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连环画认读生字,不会的可以找同学一起商量、交流,可以借助文下的树叶中的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读、互查。

  3、我会讲:

  借助连环画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可以照课文讲,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

  4、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

  酸葡萄

  狐狸

  一串

  硬币

  迫不及待

  ⑴自己读读,不认识的问同桌;

  ⑵同桌检查;

  ⑶小老师教;

  ⑷齐读。

  过渡: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到课文中,你的课文是不是读得更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帮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3、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4、讨论:为什么狐狸、小松鼠、小兔子都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重点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通过表演、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迫不及待,并读好带有迫不及待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那个小动物,为什么?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商量去找狐狸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难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渎课文。

   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呢?

  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先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二、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提问: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为什么会这么有趣?

三、整体感知。

  今天小导游带我们去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太空中”。

  太空生活有那些趣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吧。读完了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睡觉,走路,喝水,洗澡都很有趣)。

四、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有趣的太空生活,想不想把这些事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听啊?要介绍的话,就得把课文读好。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的一点都不错。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互相检查。

  3、全班整体检查

五、识字记字,指导书写

   发挥想象,合作学习,自主记忆。

  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学生的想象)。

  1、你已给会读哪些字了?指名读。

  2、自由读字卡

  3、整体指导,发现规律。

  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件,住,须,能,飘)后两个左右大致相等。

  4、先描红,再临写

  临写时,请注意三点: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先看范字,看偏旁、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字的结构特点及笔画的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把整个字一气写完,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一个字后,再回头看看范字,对照一下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不好,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写下一个字的时候力求有所进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拿出字卡小组抽查。

  2、小组给生字组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三、整体感悟,了解失重。

   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睡觉、渴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

四、交流续说

   把自己从网上,书上查阅到的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拿出来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穿插(太空吃饭讲究多)见资料袋。

五、再记字词。

六、实践活动

  查阅太空生活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九篇】相关文章:

1.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

2.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0篇

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六篇

4.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5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十篇

6.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五篇

7.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9篇

8.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五篇

9.有关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