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3)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了解学生重回母校的情况,结合学生再次离开母校时的感受导入新课。(去年的这个季节,大家离开了伴随你六年的母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附中,(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家有没有从她的大门前经过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当你再次离开她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生交流感受…...师引入:诗人徐志摩在告别自己的大学母校康桥时,他的感情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再别康桥》,来了解他的内心,体会他的感情。)(板题)

二、 解题,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读注释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从注释中的哪句话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1、 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 老师点拨,总结:

  再一次告别康桥或又一首告别康桥的诗。

  两次重返母校。

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生自读诗歌,画出重点词语。

  2、 联系注释、运用工具书,小组交流,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3、 个别质疑,老师点拨,强调:

  浮藻 沉淀? 长篙 ? 漫溯 斑斓 笙箫

  4、 再读诗歌:1)自由读;2)个别读,其他同学点评,强调;3)齐读。

四、 理解体会,朗诵诗歌。

  1、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2、 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请任选一节,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五个方面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朗诵。

  1)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师点拨:依恋(眷恋)之情。

  2) 老师示范设计一节朗读脚本,并进行范读。

  3)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朗诵,其他同学点评补充,再读本节诗。

  4) 老师示范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景物,感受诗人的感情。

五、 品味语言,赏析诗歌。

  1、老师任选词句进行赏析示范;

  2、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赏析;

  3、个别质疑,师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组竞赛,协作背诵。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创造性的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母校的深情。

  1、 学生动笔写作;

  2、 小组代表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八、总结本课,学有收获。

  1、学生交流;

  2、老师补充,并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研提倡严谨、科学、务实,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

  1、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应用这四种方法。

  2、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数的开方的重点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5、三角形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是推理入门。

  6、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7、相似形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平行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技能,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2、主动理性学习洋思教学经验,打造高效课堂。

  3、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课后辅导实行动态分层,及时辅导。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约13课时2。23—3。8

  第二章《分解因式》约6课时3。9————3。16

  第三章《分式》分式约10课时3。17———3。30

  第四章《相似图形》期中考试约20课时3。31———5。12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约7课时5。12———5。26

  第六章《证明一》你能肯定吗约9课时5。26———6。15。

  期末复习约9课时6。16———7月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1.【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六篇

2.【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六篇

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

4.【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六篇

5.【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六篇

6.【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

7.【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六篇

8.【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9篇

9.【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