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 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预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3、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

教学重点:在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经历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课前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崇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引出课题: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配乐自由读全文。

  2、围绕“家乡的桥”,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3、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随学生的兴趣点调整教学环节,组织教学)

  1、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2、品读王维的诗句,理解“撷取”的含义。

  3、播放媒体,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感受中华书法艺术品的美妙,体会儿时坐船、看桥名、听故事的情趣。理解、积累“飘逸潇洒”、“刚劲雄健”。

  4、指导朗读,抒发阅读感受。

  5、欣赏家乡小桥的造型,借助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介绍介绍。

  6、欣赏作者儿时在桥边玩耍的情景描写,指导朗读,体会惬意与难忘。

四、根据板书提示,总结课文。

  1、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2、创设情景,表达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