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作品风格。

  2、通过解读诗句,品味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3、指导学生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解读诗句,学习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光金时代,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唐朝不仅在诗体上创造了五七言近体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的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在唐诗的天空中熠熠闪光的世称“诗佛”的——王维。

  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王维的什么诗,把它们背出来。如:写爱情的:《相思》

  写亲情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写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

  看来,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首名作《山居秋暝》,看看他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二、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解题

  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生再齐读

  3、逐联理解诗句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问:诗歌首联就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地点、天气、时间、季节,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幽的境界,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

  板书:

  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问:概括颔联写了什么?明确:山中具体的景色。

  问:那么山中的具体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明洁。

  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

  明确:动静结合。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动静结合。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回答)

  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问:概括颈联写了什么?参考颔联我们概括出来的答案。明确:山中的人事活动之景。

  问:从作者的描述中,可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明确:悠闲、自由。

  问: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

  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板书:

  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

  明确:山、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

  明确:空旷、清幽、宁静、明洁、清新、悠闲、自由。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

  明确:恬淡、闲适。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明确:喜爱。

  (5)问:正因为喜爱,所以作者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芬芳逝去,我依然要留下来享受这美妙的秋色,不愿离开,所以尾联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对山中生活的留恋。

  (6)作者为什么喜爱“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来?对这里的生活感到留恋?明确:“山居”的自然美、人情美。

  (7)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

  明确:没有,现实中作者身处纷纷扰扰的官场。

  (8)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即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得厌恶,追求隐逸的生活像这种在诗歌的结尾表达作者心志和情怀的篇章结构,我们叫做卒章显志。

  板书:

  尾联:对山中生活的留恋:隐逸情怀、卒章显志。

  (9)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这可能跟作者的经历有关,下面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王维的基本情况。

  明确:王维,字魔诘,山西太原人,唐开元九年中进士,他做的官较多,最大的做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深受儒、佛影响。他早年出仕,也曾有过积极从政、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因而早年的诗歌以游侠和边塞诗为主,诗风豪迈、气势雄浑,表现了积极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朝廷奸佞专权,政治黑暗。面对黑暗现实,他既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诗歌主要是反映淡泊闲适的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三、小结:

  1、归纳本诗主旨:

  大家还记得我们归纳主旨的公式吗?一起来回忆。然后大家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把它写在纸上,待会儿请两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

  追求)的思想感情。

  2、归纳本诗艺术技巧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卒章显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相关文章:

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2.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3.《山居秋暝》优秀教学设计

4.《山居秋暝》课程教学设计

5.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6.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7.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8.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