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的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1-08-31

《狼和小羊》的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设计

一、观看动画片《狼和小羊》,激起学习动机

  1.播放动画片《狼和小羊》。

  2.指名复述故事梗概。

  3.试着给动画片《狼和小羊》配音、表演,激起学习课文欲望。(由于不熟悉台词,缺少表演经验,配音是失败的,但同学们对配音、表演的热情是高涨的,这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4.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呢?(表演)要想表演好,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听说还可以表演,学生情绪高涨。)

二、熟悉剧情,理解剧本

  1.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2.全班交流:指名分节读故事,相机纠正字音和不通顺处,直至全班同学读通读顺。

  3.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

  (同学们对故事情节都比较熟悉了,但要真正表演好,还要研究如何演好每一个角色。)

三、讨论、体会角色

  1.你想扮演哪一个角色,你认为怎样表演好这个角色呢?

  2.完成填空,分析角色。引导体会“狼”:

  我觉得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狼?小羊?。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人物的品性。重点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句子去品读。)?

  3.学生自读课文,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全班交流,指导读好有关语句。

  4.念好台词,配上表演。

四、进入角色,表演故事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科更多资料!本站(本站)地址:

  1.同桌先分角色读课文,再表演。

  2.指名表演,评选最佳演员。(自我推荐,同学评选,说明推荐评选理由,在推荐评选中引导学生对狼和小羊的理解。)

  3.反串角色表演,交流角色变换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狼,我想对你说……

  2.小羊,我想对你说……

  3.展开想像,续编《狼和小羊》故事。

专题访谈

  问: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他们对这节课是非常感兴趣的,您对这节课感到满意吗?

  答:学生感到满意,我就满意;学生高兴,我就高兴;学生有收获,我也就有收获。

  问:将表演引入课堂,深得老师和学生喜爱。一般来说,很多老师把表演用在对课文理解后,而您一堂课就以配音、表演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会不会影响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答:一般来讲,表演要有扎实的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否则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深入研究文本,从而出现困难。正是这些困难的出现,反过来可以推动学生主动、认真地去研究脚本(课文)。从这个意义上讲,先安排表演可以促进学习课文,形成一种阅读期待。另外,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表演状态,可以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我们从课堂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热烈效果。

  问:角色反串是您这一节课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能否谈谈这一设计意图?

  答:课堂上采用表演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只是附带的功能。以前上课时,我也是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演好这一角色就满足了。在表演时让角色反串,变换角色,可以使学生多一点体验,多一份感受,从而多一层理解。课文中两个主要角色:狼和小羊,分别代表两类不同形象,他们的语言、内心都是截然不同的正反两方面的代表。让学生由一个角色变换为另一个角色,让他们纯洁善良的幼小心灵受到冲击,进行一次洗礼。在各种正反体验中,提高认识,净化心灵。这样我们可以使学生有各方面的体验,从而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全面、更深刻。毕竟我们的表演是为学习课文服务的,我们培养的不是演员,而是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问:什么样的课文运用表演形式学习比较好。

  答: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表演好像可以是随处可用,信手拈来,可以说应用比较广泛。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老师要费力讲解的,可以尽可能通过老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老师的抽象讲解。有的文章虽然描写得很生动,但文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毕竟还是比较抽象的;插图虽然直观,但毕竟是静态的。老师通过演示再现课文内容的精彩,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表演中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又有过程的表演展示,便能顺利作答,这是老师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表演的形式也很多,有时一个词语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做动作;有时一番对话,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演;有时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表演。

  问:这种表演型的课堂有一些什么特点?

  答: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曾在《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一书中总结了三个特点:

  ——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即为观众而演出,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不是为“观众”?老师学生?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研究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它的目的是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当然在表演的过程中,师生也参与了设计、欣赏和评议,也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课文,并受到感染。

  ——动态生成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而课堂表演不一样,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体验过程。正是课堂表演的这种动态生成过程,才使它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表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手段。

  ——灵活简约性。课堂表演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不是真正的舞台演出。所以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感受。追求的不是表演的结果,而是研究如何表演的过程。研究如何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深读感悟课文的过程。

  我认为这种课堂还具有综合实践性和交互开放性。学生在表演中,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课文,他们可以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可以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表演表达出来。在表演过程中,还可以动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形成学科间的联动整合。在表演中,还可以使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产生互动,使课堂出现和谐的、热烈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问:这堂课中,您还有哪些意外收获?

  答:学生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同时还兼任剧务。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在表演中他们的自主、合作精神得以体现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加浓了。下课后很多学生围着我说:“今天的语文课真有意思,什么时候再上啊?”而且在下课后,很多同学都自发地组织进行表演。有一个学生回家后,还要求家长与他一同来表演。

  问:用表演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要注意什么?

  答:宗旨是学习课文,我们不是为了培养表演艺术家。表演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它是为学习语文服务的。表演只是形式,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根本目的还是理解课文。该用的时候则用,千万不能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