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一、导入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追求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2、汇报交流:

  年少时,环境影响

  英雄的影响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补充介绍龙门

  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

  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

  ③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想记录英雄,想成为英雄,也许小时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想的!

  3、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父亲的影响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是的,司马迁从小努力读书,20岁的时候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虽然年龄尚小,但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如果不将之载入史册,岂不是太可惜了!

  回读一: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可以说:发愤源自年少时环境的影响

  父去时,牢记嘱托

  ①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自由读)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2)想象理解,交流看到、听到、想到

  (3)指导朗读:那一刻,父亲流着眼泪,紧紧拉着司马迁的手说————————

  那一刻,父亲深深凝视着司马迁的眼睛,颤抖地说————————

  那一刻,父亲强咽着最后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是的,司马迁从此牢记父亲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回读二: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板书:父去时  父亲嘱托  研读整理)

  发愤源自父去时牢记嘱托

  受辱后,忍辱负重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就这样死了,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死呢?

  (2)理解:飞来横祸

  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3)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棱一贯的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4)司马迁受了酷刑!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5)是的,这种酷刑是一种宫刑,他使司马迁从一个殿上臣成了阶下囚,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这是身体的摧残,更是人格的侮辱!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

  (5)自由读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难怪: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悲愤交加

  但最终司马迁却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8)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因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他放弃了死,选择了生!

  (9)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司马迁在对天发誓!

  司马迁已经将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

  你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多么不屈不挠的司马迁啊!

  (10)过渡:(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引读:“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同学们,这幅图很简单,这段文字也很简单,可是发愤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三、总结全文,叩问“发愤”的内涵

  小结: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终于在血泪之中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

  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它是谈迁原稿被盗后重新写就的新《国榷》。

  发愤到底是什么?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