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 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⑴ 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 格言警句类:
① 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 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 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⑴ “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⑵ “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⑶ “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⑸ “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⑴ 学而时习之( )
⑵ 人不知而不愠( )
⑶ 思而不学则殆( )
⑷ 择其善者而从之( )
3、在括号中解释加粗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⑴ 温故知新( ) 。
⑵ 见贤思齐( ) 。
⑶ 任重道远( ) 。
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⑸ 学而不思则罔( ) 。
⑹ 思而不学则殆( ) 。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⑵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⑴ 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
⑵ “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
⑶ 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
⑷ 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学而》)
⑸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泰伯》)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⑴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⑷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⑸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⑹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参考答案
1、B
2、⑴ A ⑵ B ⑶ B ⑷ A
3、⑴ 旧知识 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⑵ 相同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⑶ 路程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⑷ 走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⑸ 迷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⑹ 有害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⑴ B ⑵ D
5、⑴ 人不知而愠
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⑷ 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⑸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⑴ 见贤思齐
⑵ 尽善尽美
⑶ 举一反三
⑷ 道听途说
⑸ 巧言令色
⑹ 诲人不倦
七、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阅读文段,回答1~8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⑴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⑵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⑶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小子⑷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
【注释】
⑴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⑵ 壹似,很像。
⑶ 舅:公爹。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⑷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⑴ 孔子过泰山侧( )
⑵ 夫子式而听之( )
⑶ 然( )
⑷ 昔者吾舅死于虎( )
⑸ 何为不去也( )
⑹ 小子识之( )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
6、妇人的丈夫与儿子因何而死?
7、“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 。
8、文中哪句话可作为本文主题?翻译这句话。
〖参考答案
1、⑴ 经过 ⑵ 妇人的哭声 ⑶ 是的
⑷ 从前 ⑸ 离开 ⑹ 这件事
2、zhì
3、A
4、孔子
5、儿子
6、被老虎吃掉。
7、妇人
8、苛政猛于虎。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活动与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名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3、开放探究:
阅读文段,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说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50字左右)
动筒(人名)尝于国学(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中看博士论难(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着冠:成年)?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结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岂合:怎么能)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可探究:
⑴ 敢于怀疑。
⑵ 不迷信,不盲从。
⑶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等。
【课文《论语十则》的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