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及课后练习(3)

时间:2021-08-31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作者发表于1974年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当时的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在许多领域发生了巨大转变,理性取代了中世纪以来的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传播,科学知识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普遍而坚定的追求对象。然而,启蒙运动在促使人类主观能动性觉醒的同时,却又悲剧性地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人类在对理性和自身主体性的追求中陷入了异化和野蛮的深渊。人类将自己置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中心,以“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自居,相信自己是或者至少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这种盲目自大使人类将自身与外部环境对立起来。

3、文题解读

  “社会”本来是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作为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标题为“作为生物的社会”,意在提醒人们不可忽视这些群居的生物,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重要,它们有我们人类共同的特征。

4、文体分类

  科普作品按照其所介绍学科知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物理学科普(如《时间简史》)、医学科普、生物学科普、 数学科普(如《拓扑学奇趣》)等等。

  按照阅读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也可分为:儿童科普、中学生科普、成人科普等等。

  按照科普作品的内容深浅可分为: 常识性科普、通俗性科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专业性科普(如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按照科普作品的叙述风格可分为:传记型科普(如《我的大脑敞开了》)、故事性科普(如《物理学奇遇记》)、探索型科普、纪实型科普、历史型科普(《古今数学思想》)、学习型科普, 百科型科普(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夯实基础】

  字词注音

  鳟鱼(zūn) 迄今(qì ) 蜂窠( kē ) 毗邻( pí )

  梗节(gěng) 阈值( yù ) 蚁冢( zhǒng )苜蓿(mù xu)

  【课上活动】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3段):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同的形象特征。

  第二部分:(第4-10段):举例指出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13段):警示人类。

  二、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黏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

  明确:作者提到了蚁群、蜜蜂、黏菌的细胞、鲱鱼、飞鸟。在作者眼里,群居性的生物社会内部具有明确的权责分工,互相协作。

  三、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怎样看待这些相似之处?

  ①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共同活动,步调一致;②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样的成分;③当它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比如集体协作式的劳动,交换信息等。

  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的,它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期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1、对比论证;①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2、举例论证:①文章用了昆虫类,菌类、鱼类、鸟类来论证②在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中,有详有略(详谈昆虫类,略谈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二)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三)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类比,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组织性,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做出了警示。

  ②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入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人类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③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以低姿态来谈论生物行为,体现一种自嘲式的幽默;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方式,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的优越,从而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用拟人化的语言写一两个小场景。

  【板书设计】

  互相依存 生物

  互相联系 社会性

  同步活动 人类

【《作为生物的社会》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及课后练习】相关文章:

1.作为生物的社会说教案

2.高三语文上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3.化石吟文本解读

4.《采薇》的文本解读

5.《题西林壁》文本解读

6.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设计参考

7.作为生物的社会说课稿

8.《作为生物的社会》段落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