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枣核》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    勤快    扶犁    衙役    牲口    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 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教学设计篇2

  【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 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 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 勤”,后鼻音“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