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3)

时间:2021-08-31

七、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依据教学目标、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为了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7.2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1)弹性和弹性形变。

  (2)塑性和塑性形变。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的力叫弹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认识弹簧测力计:

  (1)弹簧计力计的主要部件。

  (2)弹簧测力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八、结束语:以上是我对“弹力”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谢谢!

篇三:弹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弹力是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分两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弹力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杆的弹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三、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常见弹力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激发学生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弹力的产生条件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教学难点:弹力方向的判断。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引导发现法、探索法。

  (二)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弹簧、橡皮泥、平面镜、激光源、支架、玻璃瓶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学生实验)用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学生探究】

  【思考】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存在,从而揭示课题《弹力》。

  通过感受弹簧拉伸或压缩,及揉捏橡皮泥时各自发生的形状的改变。从而得出什么是形变?

  (小组讨论)上面的这些形变有什么特点:有的形变可以恢复原状,有的不可以恢复原状

  【结论】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范性形变。 思考问题:拉开的弹簧是否都能恢复原状呢?

  (演示实验)弹簧在较大的力作用下始终处于拉伸状态,不能恢复原状。(引出弹性限度)

  引导得到原因,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是有条件的,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即使撤去力的作用,也不会恢复原状,这种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从而说明,弹簧秤不能称量过大的物体的原因。

  让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现或观察到的一些形变,看看哪些是弹性形变哪些是非弹性形变。

  【学生探究】

  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我们知道书本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本有支持力。

  那么压力和支持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会不会也象弹簧一样由于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呢?若有这个形变与弹簧、橡皮条的形变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猜想】没有,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我们怎样来体现微小的形变量。通过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引

  导渗透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设计微小形变实验,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使墙上的光点移动很大的距离。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发生形变的事实。

  得出结论:形变按显著程度可分为:1、显著形变;2、微小形变

  【学生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P51“观察思考”,其中人、箭、小车都受到了弹力的作用,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定义又是怎样

  的?

  通过个人自主观察学习,思考,分析,然后两两讨论,小组讨论分析,从而

  得出结论,弹力的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同时,让小组内同学观察讨论总结各幅图中弹力的方向是怎样的?接着小组进行展示。 得出结论: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这些弹力的产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从而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

  【学生探究】

  学生互动环节,请同学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有哪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先小组讨论,后进行个人展示。

  生活中常见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完成:

  1.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它发生的形变?

  2.压力是怎么产生的?方向如何?

  结论:压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与施力物体(书)的形变方向相反。

  小组讨论:

  1.拉力是一种什么力?

  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3.拉力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展示:

  得出:

  绳子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子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请同学做出以下各个图中小球受到杆的弹力方向。

  得出结论:

  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