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八、板书设计

  形变与弹力

  (一)形变

九、作业:

  课后作业:2、3

十、小结:

  引导学生在小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

  【总结】a.形变和弹性形变

  b.弹力的概念

  c.弹力的有无与弹力方向的

  d.胡克定律的表达式,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

  e.确定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

  【课外研究】我们在物理中会碰到许多弹力,但他们的方向是有共同规律的,你能不能找出?

  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根据书本在课后去找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来完成一篇关于

  更一般的弹力方向的规律的小论文。

课后反思: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课件显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还播放了弓箭、蹦床、撑杆跳等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篇二:弹力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艾买提江·尼牙孜,是尉犁县第一中学物理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弹力》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从前后联系来看,弹力的认识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三要素的认识。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还能为今后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为后面力和运动的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许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学情分析:弹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但学生对弹性、弹性形变没有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弹力的教学应循序渐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知道弹性和塑性的性质的不同;

  2)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4)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事例,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难点: 弹性、弹力及产生条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感悟收获,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我通过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钢尺等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找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请各小组讨论把上面的实验现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特点(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总结出弹性和塑性的定义。

  2.弹力概念: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两个实例,一是:撑竿跳的竿子是用玻璃钢做的,玻璃钢有什么性质?,二是:如果用橡皮泥做的竿子会怎么样?。同时回忆压弹簧、拉橡皮筋时手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产生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

  3.测力工具—弹簧测力计。

  我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同学们认识弹簧测力计,并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页的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总结使用方法。最后,利用图片让同学们认识常见的弹簧测力计。

  第三个环节——课时小结,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复习小结。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作业为课后习题和课外活动,目的是巩固、拓展所学重点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并引导学生解答相关例题,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