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

  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四)明确

  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