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五、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

六、总结、扩展

  1、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为国的心情,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文章周密畅达,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也难怪前人忠有《出师表》的说法。

  2、结合《隆中对》及本文,阅读下列文章(印发给学生),讨论,理解诸葛亮的忠。

  1)、老教授上书建议中学课本停用《出师表》

  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日前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信中说:在《止战疏》中,华歆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原文为:夫兵,不得已而为之,故戢(收藏、收殓、止息不用)而时动。)。诸葛亮的《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止战疏》中,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已成定局,极力主张积蓄国力: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它强烈地反映了华歆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谈到用《止战疏》替换《出师表》的实际意义,胡觉照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

  2)、《出师表》不可从教材中删除

  日前,西安市委党校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给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胡觉照认为,诸葛亮《出师表》发动北伐战争的原因是,要报恩于刘禅,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因此,《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初中课本,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三秦都市报》4月13日)历代选家必录、教材必选的千载名文,诸葛亮之《出师表》,在胡教授眼里竟然成了愚忠的代名词,并且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止战息兵的观念。虽然胡教授有自由解读《出师表》,并给予批评建议的权利,但此一耸人说辞,又确乎让人莫名惊诧,难以苟同。不错,从表面的历史文本上看,当初诸葛亮所以上书《出师表》,力主北伐,确实有感恩于刘备父子的因素。但是,此一报恩情结,果真就是他决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北伐的全部和根本动机?对此,诸葛亮在其前后《出师表》中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非臣不自惜,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而目的在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当然,作为千年之后的现代人,对上述表白中王业、奸凶的具体内涵及其正当性,完全可以有不同看法。

  但,对处于当时具体历史情境下的古人的这份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志向和情感的忠贞性和真挚性,显然不容轻易怀疑,更不能简单草率地视为愚忠。更何况,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完整,从来就是中华历史的主旋律,是历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念兹在兹的家国理想。这种历史心理、民族情感背景下,即便《出师表》确实表现出的是一种愚忠,那也绝非仅仅针对个人之忠。事实上,正是因为《出师表》淋漓生动地体现了这样一种家国之忠,所以,后世每当国家危亡之际,它才能如此强烈地感染和激励着后人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感和意志,有道是: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白居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至于所谓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云云,在笔者看来,同样也是偏颇之辞。出师当然意味着发动战争,但问题是,任何战争的发动都等于不科学的军事观吗?或者,止战息兵就意味着不讲任何战争、战备吗?古人说得好:兵者,国之重器也。好战者恒亡,而忘战者必危。可见,科学的军事观从来都是不好战与不忘战的有机统一,绝不可偏废于一端─好战固然可怕,但忘战讳战同样十分危险。所以,仁义圣德如孔子,也强调: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出师表》之所以不可从教材中删除,胡教授的建议之所以不可接受,还在于,《出师表》流芳千载的价值不止是思想上,也是文学文本上的。关于这一点,历代文学家早已论述详备,并已是文学史之公论:如南北朝文学评论大家刘勰就曾如是高度评价《出师表》: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大文学家苏东坡对之更是赞誉有加:孔明出师二表,简而且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而同为宋代文学家的陆游甚至认为: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如此文史皆有公论,并浸染了深厚民族传统精神情感,志尽文畅、文质俱佳的杰出作品,岂容以愚忠论之,并建言删之?所以,胡觉照教授当收回此议。

  3)、问题不在《出师表》

  日前,西安一名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建议,将华歆的《止战疏》代替诸葛亮的《出师表》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理由是,《出师表》宣扬的是一种愚忠思想,不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军事观。而《止战疏》则强烈地反映了华歆的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4月13日《三秦都市报》)以胡教授的观点去观照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问题多多,尤其是古诗文,由于受时代局限,很多篇目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谓撤不胜撤。如因为《出师表》表达了愚忠思想,建议删去,那么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宣示了一种屈原人格,苏轼的《前赤壁赋》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李密的《陈情表》丧失了人性,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则暴露了中国人情感失控,依赖感强的典型缺陷等等,照此说来,都得删去。其实,就古文而言,重要的不是教材,而是怎样教。如果能用现代人独立不倚的批判眼光去分析解读文本,不管教的是哪一篇,一样能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说,归根结蒂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养,让他们从对教参的依赖中摆脱出来,形成自己确定的教育观和审美观,如此,即使像《出师表》、《陈情表》等这类有问题的课文都能上出新意来,变我注六经为六经注我,真正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