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构图教学课件内容(3)

时间:2021-08-31

二、摄影构图的对象

  (一)主体

  主体是摄影最主要的拍摄对象,是构图的主要成分。主体必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画面所表现内容的主要体现者。二是画面结构的中心。一幅画面要有明确的主体,没有明确主体的画面,将是失败的构图。在取景构图时,要通过对各种被摄体的相互比较,找出最具特性、典型性的物体作为被摄主体。主体的选择要符合构图简洁的原则。

  选择好主体,观察是前提。在摄影时要仔细观察主体的面貌特征,做到有目的地选择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主体。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主体的细部特征,揭示主体的细部特征往往是表现主题的重要一环。初学摄影者在取景时一般只注意被摄主体的全貌,而忽视细部的表现,结果,所摄照片的主体常常缺乏个性化的特征。观察过程也是培养眼睛发现能力的过程。被摄体的许多生动情节往往瞬间即逝,眼观八方,及时发现,就能迅速做好准备工作,等待时机,抓取精彩瞬间。

  处理画面的主体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主体的大小、主体的位置、画幅与水平线、主体的方向性、主体的完整性以及如何突出主体。

  1、主体的大小(景别)

  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也可用景别来表示,景别是指镜头摄取的范围的大小,一般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的景别。它可呈现景物的远近、局部和整体,增强视觉效果,充分表现画面的主题。以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为例景别如下:

  远景——主体人物在画面中极小,以表现环境气氛,展现事物规模、气势为主;

  全景——能清晰看到人物的全貌,主要表现主体和环境的位置关系,展示人物的动作;

  中景——表现人物膝部以上的活动,它既有利于表现环境特征,又能表现人物的动作;

  近景——拍摄人的小半身画面,主要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时环境消失,只留下背景。

  特写——拍摄人物的局部,环境和背景完全消失,可表现人物的细节活动和物体的关键部位,主体极为突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小见大,以局部表现整体,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主体的位置

  主体作为画面上最主要的内容,将其安排在什么位置上比较合适呢,是画面的中间还是旁边?一般说来,这个位置不在画面中间,而应偏离中心,如按井字形划分画面,那么井字的交叉点上是比较适合的主体位置,如图,井字的四个交叉点称视觉中心点,又称趣味中心,将主体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最容易吸引人的视线,画面布局也显得活泼。如果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间,就会形成对称的构图,容易产生平稳或呆板的感觉。

  3、画幅与水平线

  在构图中,画幅是指画面的横竖形式。画面的横竖形式由主体决定:主体内容绝大多数是横线形的,应采用横画幅的构图形式,称为横构图,如果主体内容是以竖线形为主的,就应采用竖画幅的构图形式,称为竖构图。也就是说,主体的主线决定画面的横竖形式。主体的横竖主线应与照片的横竖边线平行,不可有歪斜、倾倒现象,否则会产生不稳定感。另外,画面的横竖形式有各自的表现意义,竖画幅宜表现高耸,横画幅宜表现宽广。因此,拍摄时画幅的横竖形式要根 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来选择。

  水平线又称地平线。在拍摄风光、建筑物时,画面上常会出现水平的地平线,地平线也应与照片的边缘线平行。构图时不要把水平线安排在画面的居中位置,这样也会产生对称性构图,给人平稳或呆板的感觉。一般可将其安排在画面偏上或偏下的位置。

  4、主体的方向性

  按主体的个数,可将画面分为单主体、双主体和多主体。单主体画面只有一个主体,构图时要注意主体的动作、方向和视线,一般在主体的前方要留有空间,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方向性,同时没有闭塞的感觉。画面上的主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称双主体或多主体。构图时要注意主体之间的相互呼应,可利用主体间的动作、视线使彼此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图53(参见第131页)表现的两只鸟,鸟与鸟之间产生了呼应关系。图82是一幅抓拍的幽默

  照片,表现两位工人下班回家路上的走路姿势,两人相同的姿势形成了一个彼此有联系的整体。

  5、主体的完整性

  主体在画面上一般是应该完整的,特别是当主体只有一个时。主体的残缺不全会有损于画面的表现,但并非要求所有的画面在构图时都应主体完整,有些画面看上去主体是不完整的,由于利用了视觉延伸关系,给人的印象仍是完整的。如果一味地把拍摄内容完整无缺地记录在照片上,虽然形象是完整了,却缺少了让人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6、如何突出主体

  摄影主体在画面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画面主体的表现有如下方法:

  (1)近景或特写

  近景或特写能将主体拍得很大,它对刻画主体形象,描绘主体的细部影纹和层次,表现对象的质感等部有十分明显作用。用近景或特写表现主体,由于摄影音舍弃了次要的景物,选择了最感人的局部细节加以细致描绘,因此,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突出,在微观上加深了观众的视觉印象。

  (2)景深法

  所谓景深,就是指表现在画面上景物的纵深清晰范围。可运用景深法来为表现主体服务,拍摄时,使用影响景深的三个因素,使主体形象落在景深范围内,在画面上清晰,而陪体、环境和背景等落在景深范围外呈现模糊状。因此,在视觉上清晰的主体形象衬托在虚糊的环境和背景上,以虚衬实,在视觉上就能分清主次、一目了然。

  (3)光线描绘法

  主体与背景色调接近时,为了使主体同背过分离,以取得鲜明醒目的视觉效果,可以在上体后侧的左或右上方加用一盏近距离照明的灯光,使主体上产生强烈的轮廓光使主体就同背景隔离。另外,利用灯光改变主体和背景的相对亮度,从而使画面主体得到突出表现。

  (4)色彩对比法

  所谓色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色彩放在一起,能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鲜艳夺目。在彩色画面中的主体颜色如与背景色(底色)相同,在视觉上就显得平淡无味,观众的视觉兴奋不易产生。穿红色衣服的人用红色的背景,会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到乏味。所以,我们在进行彩色摄影时,要根据主体的颜色,尽可能选择与其有对比的色彩背景来突出它。尽量创造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5)线条透视法

  就是用线条来引导读者视线以加深对主体的印象。当你在现场取景构图时可根据对象的轮廓线条,或景物中按规律排列所形成的线条,越远就越集中,形成会合点。处在集中点位置上的主体,在画面上就显得特别突出,我们常常用它来表现和突出主体。

  (6)动感

  所谓动感,是指摄影画面景物能产生视觉上的动作感觉,在动感表现技法上都是利用视错觉原理,用慢速度拍摄处于快速运动中的人和物,有意识地在感光过程移动照相机,让动体在胶片上有一定程度的移动,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线条和虚影,使画面里有虚有实,以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动感效果。用动感表现画面主体的方法常见的有:(1)追随法(镜头追随主体和曝光必须同时进行);(2)变焦追随法(必须使用变焦镜头●摄影构图的特点,而已必须坚持在变焦过程

  中曝光,在曝光过程中变焦);(3)等速法(摄影双方在齐头等速前进过程中拍摄);(4)慢门曝光法;(5)陪衬法(利用前景或背景的移动,使固定静止的主体画面出现动感)等等。动感是提高画面主体形象艺术感染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家达·芬奇,在画论中已经把“运动”与画面形象联系在一起。他说,如果在画面形象中看不到“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一幅画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地增加”。

  (二)陪体

  陪体是画面中陪衬主题的景物或人物,是帮助主题揭示内容的成分,在构图中有均衡画面,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的作用。陪体包括主体前面和后面的景物,在主体前面与照相机之间范围的陪体称为前景,主体后面的陪体称为背景,因此陪体是由前景和背景组成的。陪体在构图中是不可缺少的画面组成部分,有助于说明主体所处的环境,并能与主体构成情节,加深人们对主体的认识和了解。陪体的选择要服从于主体的内容,不论是前景还是背景都要有助于画面构图,能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俗话说“红花要用绿叶衬”,如果把红花比喻为主体,那么绿叶就是陪体。陪体与主体要有呼应关系,但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否则就失去了陪体的作用。

  陪体的处理:

  1、 与主体共同完成表现主题的任务。

  2、 画面更自然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3、 画面更有形式美感。

  4、 能喧宾夺主。

  (三)环境

  环境是主体周围的景色:人物、景物和空间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因素。

  环境的作用:烘托主体,帮助叙事,是表情表意的成分,它决定画面的构图形式。

  环境的处理:

  (1) 要选择“典型的环境”。

  (2) 要注意与造型有关的问题,即构图形式的问题。

  (3) 要简练确切。

  (四)前景

  前景一般是指在主体的前方,最靠近镜头的景物,广义的讲最靠近镜头的都是前景。它离照相机较近,在画面上成像较大。前景在构图中的作用主要有:平衡、美化画面,增强空间感;交代环境,烘托气氛;产生透视,增强纵深感;产生对比和夸张效果;可以直接说明主题。

  1、美化画面,增强空间感。前景的景物离照相机近,成像一般都比较大,因此能充实画面的内容。合理选择前景,能起到美化画面,帮助完成构图的作用。人们在公园里拍留念照时,往往会在人物的上方安排些树叶,或在人物前面安排些花草,都是为了达到美化画面的目的。没有这些前景陪衬。画面上单一的主体会显得孤单。

  2、交代环境、营造气氛。利用前景营造气氛,交代环境、地点和季节,能进一步说明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增强画面表现力。没有前景主体的表现就要逊色得多。

  3、产生透视,增强纵深感。前景与主体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镜头成像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易使画面产生纵深感,用广角镜头或超广角镜头拍摄时,透视变化更大,纵深感更强。

  4、产生对比和夸张效果。利用前景陪衬就能知道主体在画面上的大小比例,还能产生戏剧性的夸张效果。有些主体如果没有前景作对比,观众就很难知道它的大小范围。例如标本、产品等,如果没有前景作陪衬,物体的大小只能让人们去猜想了。地质考察工作者在野外拍摄岩石标本时就在上面放置一把尺或榔头,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了解物体的大小比例,这些拍摄时放置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起陪体的作用。

  (五)背景

  背景是指主体后面的景物。背景应使主体能从中分离出来。在构图中要依据拍摄内容和拍摄要求合理地选择和布置背景。背景在选择运用上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用背景烘托气氛。这是在构图中通过背景交代主体所处的环境,同时用背景烘托画面气氛。风光摄影中常用云彩、霞光作背景,如彩图5拍摄的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剪影式的处理使背景上的云彩起到了很好的烘托画面气氛的作用,整个暖色调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热烈、活泼。

  2、用背景产生对比作用。背景与主体产生的对比能反映出主体的大小比例,这与前景产生对比作用极其相似。

  3、用简洁的背景突出主体。杂乱的背景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而简洁的背景能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在室外拍摄时,可把主体衬托在天空或深色背景中;在室内摄影时,可选择干净的墙面作为背景。对于可有可无的背景,则可通过虚实对比使画面主次分明。对于没有选择意义的背景还是弃之为好,以力求画面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