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公共生活教学课件(2)

时间:2021-08-31

  活动步骤:

  1、根据三组图片及对应的文字编排三个短剧,内容为同一个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的表现。

  2、三个短剧的主角为同一个人。

  3、给3分钟时间进行准备。

  4、学生表演。

  教师: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现在请大家思考,三个短剧的主角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的表现相同吗?

  学生:不同。

  教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在家爱撒娇;在学校坚强。

  学生2:在社会中奉献爱心,有礼貌。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答案,老师作如下总结:面对父母我们会产生一些依赖感;在学校面对老师同学,尤其参加比赛时会产生集体责任感;在社会中我们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人,首先我们所扮演的什么发生变化了?

  学生:角色。

  教师:面对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在社会中我们都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1:面对父母我们是子女。

  学生2:面对老师我们是学生。

  学生3:面对同学我们是伙伴。

  学生4:在社会中我们是普通公民。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时,什么也随之而变了?

  学生:责任。

  结论:(板书)一、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每个角色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

  教师:这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一个要求。

  教师:那么,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二个要求是什么呢?

  PPT显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学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看出参与公共生活还要求我们从哪做起?

  学生:从小事做起。

  结论:(板书)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视频:《文明传递》公益广告

  教师:从公益广告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文明要相互传递。

  学生2:助人为乐,助人能乐。

  学生3:人人要献出一点爱心。

  ……

  教师:其实这些公益广告的片段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体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二个要求。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真正做到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为进入社会公共生活做好准备。

  过渡:说到小事,做好一件小事很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PPT显示小男孩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逐渐地控制了自己的愤怒,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多了。

  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可以在栅栏上拔掉一颗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被拔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的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痕迹。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教师:读完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示呢?

  学生1:他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学生2:他伤害了很多人,不够宽容。

  学生3:知错就改。

  ……

  教师:小男孩有没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学生:有。

  教师:在哪呢?

  学生:他坚持很长时间没发脾气。

  教师:一个人只做到一天不发脾气是一件容易的小事,但是他做到每天不发脾气,并且坚持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那么小男孩错在哪了?开始时他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因此,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要提高一种能力。

  学生:自控能力。

  结论:(板书)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这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三个要求。

  教师: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象呢?

  学生1:随地吐痰。

  学生2:翻越围栏。

  学生3:肇事逃逸。

  ……

  教师:我们常见的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象还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文物,乘公共汽车拥挤等。

  教师:这种现象我们无法完全杜绝,但是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活动:设计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