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件(4)

时间:2021-08-31

布置作业

  1、 下次上机将P72页的第6题完成。2、 预习第六节建立图表。 1、巩固知识2、 预习

  [信息资源及工具的应用]

  1、 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技术信息》(必修)第三章“表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五节“统计分析数据”。

  2、 三个帮助视频文件。

  3、 网络资源:

教学后记]

该课的特色之处

  ①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② 设置了一个情景:老师担任高一年级组长,,学生担任高一各班班主任,班主任根据年级组长的任务要求用EXCEL统计分析本班成绩,使学生在操作任务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排序、分类汇总的基本操作。

2、 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反馈,他们认为在指定的任务下学习更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认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有所用。

  2、本课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尝试。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有如下意义。

  ①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源于兴趣与需求。而任务来自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娱乐,是他们的兴趣、好奇及需求所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

  ②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问题推进式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涵在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主动建构起概念、原理及方法等。任务驱动方式下学生必须学会发现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想解决的各种可能方案,并探究解决的方法,才能完成任务。

  ③ 合作学习,扩展学生的思维方法

  任务驱动使学生有更多的讨论沟通机会。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学生之间的观点、方法得以交流。学生可对照别人的观点审视自己的观点,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④ 因材施教,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任务驱动可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任务是开放性的,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可以完成任务中最基本的部分。而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多的学生,他们可以在任务完成的情况下,继续拓展。另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学生之间互为老师。这样一次课下来,所以的学生都有收获,每个人都有成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