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6)

时间:2021-08-31

【反思与建议】

  1、进行了座位的重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等理念。”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人(师生)的观念转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职责和作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课堂活动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教师注意新课堂创设要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善于合作。二是物(教室环境)的转变,包括教室里的亮度、光线、视线、声音、温度、空气等自然性环境,教室的布置装饰、桌椅的摆放等人文性环境,其中很重要的是桌椅摆放的改变。在这两个转变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观念决定着物的转变,有什么观念,教室环境就会怎样布置。否则,即使教室环境转变了,人的观念不转变也不过是“用新瓶装老酒”;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但它往往会对人的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为教育提供可能与机会,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在里面“可以做什么”给予限制;同时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潜在地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一个好的教室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正如一个人走路,有鞋与赤脚,或者有了鞋,合脚不合脚,都会对一个人走路的速度产生影响一样。由此可见教室环境对学习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根据具体需要(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如学生介绍自己的岩石;小组合作观察、分类活动;小组材料的分发、教师巡回等)对座位进行了重组——以小组为单位, 6人马蹄形排列,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这样一种便于人际交流互动的空间形态。座位的重组,打破了体现传统“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下的“秧田式”,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更为生动的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2、体现“用教材”理念。“用教材教”是新课标中重要的新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指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在本课“观察岩石”活动之前的“辨别岩石与非岩石”的活动是教材中没有或是说没有凸现的。在设计教学时,我认为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岩石(本课为第一课时),学生对岩石的认识是基础,否则观察、研究岩石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岩石”的观察、研究活动。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补充了这一个活动,从教学反馈来看,这一个对教材的补充还是很有意义的。课后章鼎儿老师的评课就给予了这个活动充分地肯定:欣赏这个活动!从科学的角度;从学习主体的角度;从教材的完善的角度。

  3、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在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之前,为了能使学生从更多地方面来观察岩石的特点、特征,我试图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采用的是以提问与交流(对问题的回答)的形式进行指导的,可能这也是当前我们大部分科学老师常用于指导的形式吧。在课后章鼎儿老师在评课中给予了这种指导以严厉地批判:对交流形式的指导需要进行批判;这只是一种低水平层次的、效率不高的指导形式;反映出科学教学处于指导苍白无力的阶段。其实也不能说我或是其他有类似做法的教师对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我也知道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是教师自己对活动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不清楚、不明确、不具体才导致这样简单、单一的指导方法:由于教师自己都不明确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如观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又向什么方向发展,于是就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就过了的所谓的“指导、帮助”。关于这一点我在5月份的“西湖之春”活动中再次上的时候作了些改进后效果就多了,这是因为自己对活动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比之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可见,章老师等大家指出的“对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指导问题,实质就是对学习主体的认识和研究的问题”确实是深刻。

  建议:1、辨别砖头等是不是岩石很重要,这个环节我们上课也不能漏;

  2、这节课老师要准备充足的岩石标本,但观察岩石时要提醒学生挑一块岩石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