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反思5则(2)

时间:2021-08-31

篇二:5 灰雀教学设计及反思

  5 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

  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

  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

  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

  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第一自然段。

  1.在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请打开课本第118页,请大家小声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你可以用笔画一画。

  2.全班讨论: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爱它们。)

  板:惹人喜爱

  3.课文是怎样说灰雀惹人喜爱的?

  出示句子:

  (1)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2)它们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呢?(引导学生说出有了这两个词语,句子就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

  4.指导朗读句子(1)。

  5.灰雀这么惹人喜爱,课文是怎样说列宁非常喜爱它们的?

  板:列宁每次??都要??经常带??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至最后。

  1.师:灰雀这么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喜爱灰雀?

  板:男孩

  2.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最后,特别是小孩说的话。

  思考: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全班讨论:

  (1)灰雀后来到哪儿去了,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②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③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④“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

  板:“没看见”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板:“一定会飞回来”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引出列宁自言自语的话。) 出示句子: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问:哪个句子更能写出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觉得很惋惜?(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更能充分体现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指导朗读句子①

  4.指导朗读对话。

  (1)同位分角色练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5.小声自由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灰雀回来的?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板:果然。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6.质疑。

  7.总结全文。

  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板书:

  爱 灰雀

  列宁男孩

  更爱

  爱

  反思:本堂课,教师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特点,遵循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较好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教学设计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撷取三点与各位老师共同学习。

  1.由扶到放 指导得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年段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方法匠心独运。譬如,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并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教师精心设计了“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循序渐进,效果达成良好。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鼓励学生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三步”引领下学会了抓关键词连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以学定教 品味词语

  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细读文本,就是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通过和学生一道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本堂课,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引导学生体会灰雀“惹人喜爱”入手,先帮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灰雀何处可爱”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扣住关键词语,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等特点,在品味词语的过程中读懂灰雀的可爱。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应用创设情境、想像触摸的策略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其次,教师引领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流,通过品读“每次”“都要”“经常”几个关键词语,感受列宁的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有了前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语言中读出文本的内涵,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了基础

  3.质疑启思 读中感悟

  “学启于思,思启于疑”,创造往往从质疑开始。突破教学重点环节,教师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抓住列宁和男孩的对话,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润物无声。教师从“引导发现”切入,学生从两个关键句“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和“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中提出问题,“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读兴致。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进一步应用“再读对话”的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第三步,教师创设情境,和学生一道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列宁的心情。入情入境地多种方法地朗读实践,如,导读,师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全班情境朗读??使学生的感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教师顺学而导,较好地营造了民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