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线上教学反思4

  《西地平线上》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学习材料。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但由于文中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在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因此从自然又升华到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故也要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我一开始对于设计这堂课有三点想法:

  (1)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因此,我选择忽略文本的结构,直接切入落日,重点放在对落日的描写和思考上。

  (2)重视研习:本专题的教学呈现方式全部为“文本研习”,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因此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赏析环节,让学生谈一谈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他们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在此基础上加强朗读和赏析的能力。

  (3)适当探讨:本文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倾听,还有就是从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发开了对生命对历史等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思考领悟。因此,我又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

  上好课后,我又深思了这几个环节。

  (1)在第一个赏析环节虽然有加强学生朗诵和感悟的意识,但对语言的赏析和写作手法的表达上并没有很透彻的深入。最后只能让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去体会自然之美。对于为什么美即描写手法的妙处只是让一个同学总结了下而已。

  (2)第二个探讨环节,问题设计的太多了,难以深入,而学生发言又比较浅,此时应该加入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到深层次的思考。但在上课过程中引导性语言和意识不足;探讨时加入一些补充材料,但没有很好的运用起来,材料出现得太迟了,没有时间让学生讨论;而最后本来设计好的从“自然之大美”引发到“生命之大美”和“历史之大美”的一个升华的小结被遗忘了,没有对“世间有大美”进行层层诠释,非常可惜。

  这堂课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感悟自然和鉴赏语言的能力有一定的点拨。课上充分运用了学生讨论和朗诵的这两个重点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可惜问题探讨时升华不够。

线上教学反思5

  文章尽管写了三次落日,但都是建立在西部辽阔的疆域和人文内涵之上,如果不能体会西部的雄伟和壮观,就理解不了落日的壮美。文章的导入从解题入手,把题目补充成完整的句子。“‘我’看‘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从而引出“在哪里看”,看了“什么样的落日”,从而到达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最重要的是就是语言的鉴赏。要求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次落日,然后进行语言的探讨。这样几乎把几个难懂的句子都找出来了。如“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在他们自己的一些理解之后我补充讲解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描述爱情还不如说是表达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和尊敬,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死亡面前的从容和尊严),把这点联合落日讲开,还是有效果的,把自己怎么理解文章的也让学生领会就够了。我认为如果一堂课能让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让他们自己回答,便是成功的。也即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自己说话。尽管有很多做得不成熟,但正努力朝这方面努力,便也是一种进步吧。希望每节课都能让他们有所收获,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能够留点烙印。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更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线上教学反思6

  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遵循由简到难的一般教学规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和五年级下学期两个学段进行教学。基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以直观形象为主,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这一内容安排有多种直观模型,这样的编排更适合孩子对知识的学习。

  1、分数的直观模型

  (1)实物模型,例如半杯牛奶、半个苹果儿童最早接触分数概念及其术语可能与空间有关, 而且更多是三维的, 而不是二维的,分数概念的引入是通过平均分某个实物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认识分数的,这些直观模型即为分数的实物模型。

  (2)面积模型:用面积的部分整体表示分数。通过平均分某个正方形或者圆,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阴影)认识分数的,这些直观模型即为分数的面积模型。学生在三年级主要是借助面积模型初步认识分数。

  (3)集合模型:用集合的子集全集来表示分数。这也是部分整体的一种形式, 与分数的面积模型联系密切,甚至几乎没有区别, 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更大。关键是整体 1不再真正是一个整体了, 而是把几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作为一个单位, 所取的一份也不是一个, 可能是几个作为一份。例如,在下图中,蓝色长条占全部长条的 。

  分数的集合模型需要学生有更高程度的抽象能力, 其核心是把多个物体看做整体 1。 分数的集合模型的优点是有利于用比较抽象的数值形式表示比与百分比。这时, 我们把分数看做是算子, 即把分数看做是一个映射。例如, 下面深色长条与无色长条之比为 3∶2, 或者写为 。

  分数的集合模型需要学生有更高程度的抽象能力,其核心是把多个看作整体1,所以是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的重点,也是与三年级认识分数最大的不同。

  (4)分数的数线模型:(数轴上表示的线段长度、点)

  分数的数线模型就是用数线上的点表示分数。它把分数化归为抽象的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二、各种直观模型之间的关系

  分数的数线模型与分数的面积模型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分数可以表示单位面积的一部分,也可表示单位长度的一部分,前者是二维的,后者是线性的,是一维的。

  三、分数的数线模型:(数轴上表示的线段长度、点)

  数线模型是数轴的前身,是数轴的局部放大和特殊化,是用点来刻画分数。如图:

  分数的数线模型相对于面积模型和集合模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中并没有出现用数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但是在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后出现了在数轴上表示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逐渐抽象出数线模型)如:三年级认识分数时出现是多为用分数表示段的长度:

  如:五年级认识分数意义时多用分数表示点(数轴),更抽象。学生理解比较难。

  四、数形结合 体会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布范围

  把分数在数轴上直观地加以表示,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小学生知道正的真分数是密密麻麻地分布在(0,1)区间上的,假分数分布在1区间上的,加强分数和数直线之间的联系,更好的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妙处。

  五、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的方法

  1、确定各数所在的范围看这个分数在那两个自然数之间;

  如真分数 在(0,1)即0< <1 假分数: 在(1,2)范围,即:1< <2.

  2、找出1在哪里?重新等分,找出分数单位,即:标明1份是(1/几)

  ①在0~1这一段容易找到分数单位 ,对于分数 、 、 顺着数出分数单位的个数;

  ②在6等分格里找出分数单位 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明白分数的面积模型,这里是把每2格看作一份,即:分数单位 的地方, 可以按照这个分数单位去找。

  3、对假分数 ,看有(5)个 ,顺着数过去,确定点。线上教学反思7

  这堂课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感悟自然和鉴赏语言的能力有一定的点拨。课上充分运用了学生讨论和朗诵的这两个重点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可惜问题探讨时难以深入,升华不够。而学生发言又比较浅,此时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背景材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线上教学反思8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文中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在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因此从自然又升华到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故要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课后,对这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点感悟。

  第一,强调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注重研习。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这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我想,如果在这堂课开始时,就设计一个赏析环节,让学生谈一谈哪一次落日写得最好或者他们最喜欢哪次落日,并说说理由,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朗读和赏析的能力。这样,学生可能会更快地融入文本。

  第三,深入探究。本文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倾听,还有就是从对大自然的感悟引发开了对生命对历史等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探究、思考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