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2)

时间:2021-08-31

《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4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

  复习生字词,明白狮子妈妈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狮子头像图、词语卡片。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随机学习“狮”的读音和字形,提示:注意“反犬旁”的写法。

  3、老师把这一对孪生兄弟带过来了,你看他们虽然长相相同,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只小狮子。你们想真正认识他们吗?

  4、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要想和这两只小狮子真正认识,我们需要进行闯关活动,只有你们顺利闯关,才能成为小狮子的好朋友,你们有信心吗?

  二、复习生字:

  出示目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

  自己读,齐读,开火车读。

  2、复习本课生词:

  (课件出示,词卡出示)开火车读,齐读。

  三、图文对照,感知内容:

  1、出示初步读文目标:

  ①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学会抓住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读第1—2自然段。

  (1)这两段写了什么?(一只勤狮子和一只懒狮子)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狮子的“勤”的?(整天,滚、扑、撕、咬)

  (板书:刻苦)

  “整天”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练的时间长,从早到晚,不怕苦,不怕累)

  它整天都练些什么本领?谁能用手势做一做滚,扑,撕,咬的动作?(滚可以练得身体灵活:扑能使动作迅速而凶猛,撕,咬能置猎物于死地)

  指名读,齐读。

  ⑵ 另一只小狮子整天在干什么?板书:懒

  懒洋洋地晒太阳是什么样子?(没精打彩)还可以懒洋洋地干什么?(仿说短语)

  ⑶ 看图1谁是狮子妈妈?谁是刻苦的狮子?谁是懒狮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⑷ 带着感情读2自然段。

  4、这只狮子为什么会这么懒?读3~6自然段。

  ⑴ 小树向懒狮子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读出奇怪、关心、着急的语气。)

  ⑵ 懒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那苦头”指的什么?说明什么?(怕苦)它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慢吞吞说明什么?谁来试读?

  ⑶ 懒狮子不练功,以后怎样生活呢?它自己是怎样想的?

  “凭着”是什么意思?靠谁呢?它父母有什么本领?它父母有什么地位?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它想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板书:yī kào 父母

  ⑷ 懒狮子说这话时是什么样子?(得意、了不起)看插图。为什么会这样?(炫耀……)

  ⑸ 它会生活得好吗?为什么?

  (6)有感情地读3—6自然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指名读。)

  5、狮子妈妈是怎样教育懒狮子的?读第七段,把妈妈说的话勾下来。

  ⑴ 妈妈一共讲了几句话?

  ⑵ 读第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没有谁可靠,只有靠自己)

  ⑶ 要靠自己该怎么做?读第二句。

  “也”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这样说?(让他向勤狮子学习克服怕苦的思想)

  ⑷ 妈妈还告诉懒狮子什么?真正的狮子是怎样的狮子(有独立生活能力,像父母一样做林中之王)?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只有刻苦……学会生活的本领,才……)

  四、拓展思维:

  1、 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他以后会怎么做?

  2、要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人,那你从小应该学会哪些生活的本领?

  五、知识积累:

  出示与勤学与珍惜时间的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6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认读生字:

  师:小朋友们,想走进神秘的大森林吗?只要你能解开这把数字锁的秘密,森林之门就会为你打开!

  2、观看播放《狮子王》录像片段:

  师:瞧!大森林在欢迎我们了!他想向我们介绍谁呢?

  3、谈话导入:

  师:能不能说说狮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 读课文、取名字:

  1、创设情境:

  师:威猛的狮妈妈生了两只小狮子,两个小家伙长得可真像,狮子妈妈还不知道怎么给他们起名字呢?你愿意帮忙吗?

  2、提出要求:

  师:不过,取名可要有根据,请你好好从课文中找找依据,想想名字,划出你找到的理由,把想好的名字写在学习小助手上。

  3、交流:

  (1) 勤勤:

  他每天练习哪些本领?看生字做动作:滚、扑、撕、咬

  (2) 懒懒:

  你能读出懒洋洋的感觉吗?

  (3) 情境引读:

 三、深入研读:

  师:狮妈妈的这两个孩子可真不一样!不过,狮妈妈非常希望她的两个孩子都能成为真正的狮子。你觉得他们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

  重点:懒懒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为什么?

  1、读课文,找原因。

  2、交流:

  (1)不肯吃苦:

  A 出示:“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

  如果学本领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会吃哪些苦头?

  他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谁愿意来演演懒懒说话的样子?

  B 评议(动作、神态)

  (2)依赖父母:

  A 出示:

  懒懒说:“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B 师:说这话时,他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又是怎样的呢?书本上没有写,你能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吗?

  出示:懒懒( )说:“……!”

  尝试说——集体交流——加上提示语,集体创造朗读。

 四、视学情继续研读:

  A案:

  学生谈到,懒懒听了妈妈的劝告,一定会改正的,也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1、狮妈妈对懒懒说了些什么呢?读读狮妈妈的话。

  2、你从狮妈妈的话里知道了什么?

  (1) 不能永远依靠父母——

  能不能想象一下,当狮爸爸和狮妈妈都老了,懒懒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 担心、希望——

  你们读懂了狮妈妈的心!谁愿意做狮妈妈,劝劝他的孩子!

  B案:学生觉得懒懒是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的。

  1、你觉得懒懒这样想对吗?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有好的生活吗?

  2、这可就糟啦!你想劝劝懒懒吗?

  3、狮妈妈一定比你还担心,还希望她的孩子有出息。让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劝懒懒的!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

五、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

  师:想不想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一起来讲讲、演演懒懒的故事?

  1、指导分工:想一想,懒懒的故事里有几个角色?

  建议,可以请一个小朋友做总导演。

  2、指导独立完成任务:

  每个小朋友想一想,我带着怎样的心情、语气说话的?我会一边说一边有什么表情、做什么动作?

  3、指导合作:

  排练时,总导演负责,大家可以相互提提建议,要虚心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帮忙!

  4、小组合作表演。

  5、指名小组表演、评议。

教后反思: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主要设计思路是:通过取名字这一环节,引导孩子把握故事人物——两只小狮子的主要特点,拉近孩子们和文本的距离。然后通过“他们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吗?” 这一主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体会懒狮子之所以不学本领的心理根源以及狮妈妈对孩子的担心和希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复习环节的趣味性设计、学习内容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

  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一年级的孩子,对名字包含一定意义、简洁上口这两个特点和名字与称呼的区别都还不能很好地把握, 因此,让他们初读课文后找到人物的特点并不难,但要将之转化名字这种形式,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引导学生自己想出比较合适的名字,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2、朗读得多,但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如请孩子劝劝懒狮子就是一个挺好的训练点。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4、对待那个“冷不丁”冒出来的不同的声音,我的处理,虽然从整体上是对路的,但方法上显然是拙劣的。如果我能更宽容一些,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如:“哦,你的思维真活跃,像孙悟空坐上筋斗云一样,一下子跳那么远去了!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个话题说完呢!你再耐心等等,认真听听,我们等一会儿再听你的高见,好吗?” 或许孩子能在淡淡的诙谐和轻松的微笑中领会老师对他的肯定与建议,课堂的气氛也许会更活跃写些,他也许会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