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3)

时间:2021-08-31

五、示范引导、激发想象

  出示:我想把双臂变成一对翅膀,

  飞过高山湖泊,

  飞过田野森林,

  飞呀,飞——

  飞到汶川看望灾区的小朋友。

  小朋友,看了老师想去的地方,你还想飞到哪里去呢?

  生:南极

  师:为什么呀?

  生:我想去看企鹅

  师:愿你梦想成真

  生:我想飞到日本

  师:从一个国家飞到了另一个国家,多有志向的孩子呀!

  师:不过,孩子们,飞到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爸爸妈妈会担心我们的

  生:爸爸妈妈不放心

  师:是呀!小朋友的话提醒了我们,爸爸妈妈那么爱我们,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我们将来飞到哪里,在那里参加了工作,都要记着多和爸爸妈妈联系联系,别让他们为我们担心!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踏进我们花园小学的校园之后,王老师又有了新的想法。

  王老师想把眼睛

  装在录像机上,

  拍下你们秀丽的粉笔字,

  录下你们朗朗的读书声。

  拍呀,拍——

  拍下孩子们成长的点点足迹。

  好了,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共同分享了这么一首充满童真童趣,且有着美好愿望的诗歌。马上就要下课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你们能帮老师实现吗?

  生:能

六、仿写诗歌、感受快乐

  师:老师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愿望化成一节诗歌送给老师做个纪念。就写在老师发给你的那张纸上。写完之后,把你的名字也写上去。

  生试着写诗歌。

  反思:学生在仿写的时候,真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看到孩子们那么为难,那么困难,我知道,这节课很失败。我又做了补救,可仍是无济于事。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糊糊涂涂学生又怎能清清楚楚呢?

  师巡视

  师:孩子们,可能是刚才老师没说清楚,像这位小朋友先想到台湾去和台湾的小朋友交朋友,那怎么去?要写清楚。就像老师写的一样,我想飞,怎么样才能飞呢?要把自己的双臂变成翅膀。那我们要飞的话,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呢?

  生:变成小鸟

  生:把双脚接在动物的身上

  师:当然可以,试着修改自己的诗歌。

  生再次修改。

  师:已经有几个同学写好了,我们先来欣赏欣赏好吗?

  生1:我想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飞呀飞,飞到外国去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师:多有爱心的小朋友呀!我们还能帮助那些人呢?

  生:灾区的小朋友

  生:残疾人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非常有爱心的小朋友

  生2:

  我想把眼睛

  安在花朵上

  看小鸟飞翔

  看小河欢歌

  看呀看

  看大自然的美景

  师:孩子们,我们想想,把眼睛安在花朵上,能看见什么?能不能看见蚂蚁搬家呀?还能看见什么呢?

  生:看见蜜蜂采蜜

  师:是呀,这样改一下会更好。

  生3:

  我想把耳朵安在天空中

  听鸟儿的叫声

  听孩子们的朗读声

  听呀,听——

  听人们在说些什么

  师:这个孩子的模仿能力真强,掌声送给她!

  生4:

  我想把自己变成小鱼

  和水里的小鱼玩耍

  还要看看河里的水

  游啊,游——

  游过小河,游到海洋里去

  师:多奇妙的想法呀!掌声鼓励!

  反思:现在看看孩子们仿写的诗歌,其实还是蛮不错的,只可惜那时的我已经心不在焉,心里关注的是自己的教案,没能给孩子们恰当准确的评价和有效的指导。

  师:孩子们,再一次被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不想说再见,可又不能不再见。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个人。

七、拓宽视野、总结升华

  师:孩子们,高洪波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诗集,老师向大家推荐两本《会写字的梧桐叶》、《狐狸,我喜欢你》仅从题目上看,就很有趣,充满了诗意,建议大家买来读一读。没条件的话,可以让你们老师帮你们买来轮流读。

  设计意图:

  高洪波的诗歌总能从独特的视角给人以启迪,我读过他一些诗歌,很是喜欢,对发散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为此我还是真心希望孩子们能够读一读他的诗歌。

  师:最后,我最想说的就是:孩子们,你们都是天生的小诗人,擦亮我们的眼睛,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滴水、一棵草、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根白发……都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美妙的想象!让我们的想象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反思:一直觉得儿童就应该是诗的化身。不过对于今天的孩子,我总是会生一些怜悯之心,他们没有停一停看一看的时间,没有注意到过,荷叶上的露珠是那么晶莹剔透,是那样调皮可爱……

  小结: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  教学难点缺乏指导;

  2、  作为教师我的课堂教学语言、肢体语言都不够精炼。

  3、  思维替代现象仍然存在;

  4、  缺少板书

  5、  课堂结构应从“整体——部分——整体”来设计,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