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探源札记有感(3)

时间:2021-08-31

  比如成语“蓬筚生(增)辉”。

  有的工具书作“蓬荜生(增)辉”,如《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海》“蓬荜”:“蓬门荜户。指穷人住的房子。《晋书·皇甫谧传赞》:‘士安好逸,栖心蓬荜。’”《汉语大词典》 “蓬荜”引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自序》:“藜藿有八珍之甘,而蓬荜有藻棁之乐也。”但是《汉语规范字典》《汉语规范词典》《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手册》里却是“蓬筚增辉”、“蓬门筚户”。为什么不用“荜”呢?

  查《辞海》“荜”:“同‘筚’。《史记·楚世家》:‘筚路蓝蒌。’《左传·宣公十二年》作‘筚路蓝缕’。参见‘蓬荜’。”又“蓬户瓮牖”引《礼记·儒行》:“荜门闺窬,蓬户瓮牖。”而在“荜”字下未见“荜门闺窬”;“筚”字下有“筚门闺窦:穷人的住处。《左传·襄公十年》:‘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杜预注:‘筚门,柴门;闺窦,小户,穿壁为户,上锐下方,状如圭也。’亦作‘筚门闺窬’。《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闺窬,蓬户甕牖。’”不仅“筚、荜”共存,而且“瓮、甕” 互见。

  最后查《礼记·儒行》作“筚”。至此“真相大白”:原来“蓬筚生(增)辉”是从“筚门闺窬,蓬户瓮牖”简略而来;后来到了晋代开始有人误写作“蓬荜”,讹传至今。虽然两者现在可以通用,但是正本清源,应该是“蓬筚生(增)辉”。《汉语规范字典》《汉语规范词典》《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手册》里的写法是对的。如果编书的人当初仔细核对一下,就不会让后人费这么大周章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成语寻源的难度有多大。虽然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可以电脑检索,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但是有些典籍(恐怕是很多)还没有进入信息库,有的进了却不能方便快捷地使用。还有很多古籍在传承过程中被篡改,或者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而亡佚了,导致一些成语索解为难,只好用后来的意思暂时代替。但有的成语明明有确切的出处,而我们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看到,做了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注解,这却是要及时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