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讲国学》简介

时间:2021-08-31

  【《朱自清讲国学》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朱自清著作中有关国学经典与古诗赏析作为主体,以朱自清的视角,介绍华夏民族文化中的菁华。字里行间可见一种含英咀华、孜孜不倦的精神。

  国学又可称国故,指中国学。狭义的是指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广义主要是根据胡适“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说法而拓展外延和内涵,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因此,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教、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1922年写的《匆匆》是“五四”的落潮期,体现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但又不甘心沉沦,后来成为鼓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励志名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