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风格(3)

时间:2021-08-31

真挚、深厚的感情投入

  朱自清的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是毫不矫饰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有的人说他“文如其人”,有的人赞扬他的散文“富有至情”,正道出了他散文的可贵特色。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抒发的感情愈真实,就愈能见其真挚的美。朱自清是真诚的,肺腑中饱蕴着至真至诚的感情。“佩弦先生对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⑤真挚的情感是他的抒情散文的灵魂,也是他的所有散文之所以打动人心的关键。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

  朱自清那发自肺腑的感情,在记述家事、忆念亲人的一类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真挚厚朴。如《儿女》《给亡妇》《冬天》《择偶记》《背影》等篇,把父子、夫妻之情,把兄弟姐妹的童心写得那么逼真。在这日常生活的一角,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人生观、伦理观、道德观;那里面自然而然地流露着他的心声,熔铸着他至诚的品性,那种或天真纯朴、或幽默风趣、或深沉柔婉的情怀和气氛跃然纸上,所以依然有艺术的感染力。

  《给亡妇》中不难看出,朱自清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作品中细数妻子生前一心抚子相夫,任劳任怨的种种往事,赞叹亡妻的牺牲精神和贤惠品德,抒发了难言的感激、内疚与悼念深情。全文不避琐细,不加修饰,却以至情感人,诉说生活细节,却能于细小处见真情,以平实的叙述中掀起情感波澜。《儿女》中抒写了对女儿之爱。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作者深为负担之重而苦。人到中年,更愧疚以前未能好好作父亲,深悔昔日对孩子的体罚和斥责,思索对儿女的教育之道,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为父者对儿女的无限挚爱。“只为家贫而成聚散”,作者愈是追悔自责,其骨肉至情则愈见深切。行文全以日常口语娓娓叙说,读来亲切有味,勾画儿女情态生动,文字尤为准确、生动。在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在朱自清众多的叙事抒情散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背影》无疑是其中的一篇。《背影》写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使这篇散文在当时获得单篇散文从未曾有过的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巨大影响。作者用他那朴实的笔触,将父子间那种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朴素而又自然。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等,都真实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样首先以一连串动人的小事,以父亲的一再改变主意来渲染父亲的放心不下,其作用是逐步地增大抒情浓度,以便自然推出那个“背影”的抒情高潮。在真实细致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后,才把高度集中体现父爱的“背影”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地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在离别在即这一特定环境里,父亲仍不辞辛苦地为儿子去买橘子,儿子从背后望去,自然觉得这个熟悉的背影比平常任何时候都更能打动自己。接着写父亲买橘子的经过,特别是过铁道时的动作。这些动作看起来很平常,但其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蕴含着很深的情感。“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就预示着上下月台更不容易。上月台时,“两手攀着”月台的边,可以想见月台之高。然后“两脚向上缩”,可以想见父亲肥胖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特别是攀爬月台时“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更细致地写出人们通常是右手得力往上爬的姿态,似乎使我们看到父亲那撑持着肥胖沉重身躯的右手的抖颤。

  这里写的是“背影”,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而是那么朴实真切,从背影中,人们很自然地想见父亲为儿子辛勤操劳的深情。当然,作儿子的,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自然会从深深感到父亲的慈爱,转为对父亲充满疼爱和怜悯,因而联想到父亲平时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此情此景,做儿子的怎能不为之动情。

  《背影》通篇不满一千五百字,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魅力,并不是凭借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语,而是凭了它平实真切、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来的父子亲情。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汇融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的水乳交融,抒写自己的衷情。在他的笔下,生活细节自然地变为感人的抒情细节,如,父亲买橘子的蹒跚背影,不事粉饰,不着意渲染,而是老老实实写来,具有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呈现出“轻灵澹远”的风致。“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中出来。”⑥ 读他的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荷塘月色》也好,《绿》也好,还有那感人至深的《背影》,等等,无一不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注 释】

  ① 朱自清:《荷塘月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322页。

  ②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见《完美的人格》,三联书店,1987年第124页。

  ③④ 童燕红:《女性崇拜的诗情洋溢》,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⑤ 李广田:《朱自清研究资料》见《最完整的人格》,北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⑥ 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 ,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二版第 1页 。

  ⑦ 英子:《狂狷之间》,《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3期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