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的风格(2)

时间:2021-08-31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同自己的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自然,又具有纯真朴实的情致,悄无声息地将读者引入他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在清新疏朗的意境中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朱自清很重视感情因素在文中的作用。因此,他的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小品情浓似酒,就是他的那些写景记游之文也是意酣如饴。写景则融情于景,情与景相映成趣,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绿》描绘的是艳丽之美,它写梅雨潭的山光水色,写梅雨潭水的绿意,实在是既有山趣又有水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和作者对生命的由衷赞美;《威尼斯》写的是异国风光之美,文中充满了浓浓的北欧情调和作者对威尼斯古老文明的咏叹。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题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题目原是一句旧词,被马孟容用来作为画题。朱自清借画题作为文题,写了这篇读画的散文。古来题画诗常有,而题画文则少见。此文是评画,也可看作是题画,不过六七百字,直同一首题画诗。作者先把画面作了形象的介绍:绿色的帘子斜卷着;一轮圆月,“青光遍满纸上”;嫩绿色的海棠花的叶子,“仿佛掐得出水似的”,“花叶扶疏,玲珑有致”;两只黑八哥,“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另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这样的介绍已使人看文如见画了。但作者的艺术才能不只表现在形象地复述画面,也不只在于下一些赞语,更在于通过画面,发掘诗一般的意境,说出自己独特的读画感受,做到文情并茂,意趣盎然,这真是高超之笔。

  “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吗?”

  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景中有情、物中有人,那朦胧的境界,柔和的气氛,有所期待有所依恋的情思,那浑然一体,那画意与作者的感受简直是水乳交融了。卷帘人在何处?读者去找吧。朱自清在描述评点中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天地,留给我们含蓄的诗的余味。

  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是秦淮河,由于天时、灯光、月色不同,水面呈现出异彩:天未断黑时,“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等到灯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在灯月交辉的情形下,秦淮水又 “绿如茵陈酒”。真是“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先生“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把月光、水色、灯影与桨声糅合在一起,画中藏意,景内含情,把历史的重载和满腹的怅惘都压在船上,在恍惚迷离、素淡雅丽的意境中,撩起读者的情思,引领读者进入一种贮满诗意的境界。

  朱自清在意境的塑造中,另外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是善于运用女性意象,使散文充满浓郁的女性味,笼罩着温馨的人性光辉。瘦西湖的烟花三月、小桥流水,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晓风残月,扬州悠久的人文文化,妩媚、优雅了朱自清的诗文。常常给人一种异常真挚的亲和力,具有独特的抒情魅力。

  朱自清经常在写景中联想到女性,用女性比景物,或用拟女性的手法写景,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中,作者不知不觉就陷入女性意象里去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柳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美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视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美人的臂膊、女性的秀发、姑娘的羞涩等都是女性美的一面,以此来比喻柳枝、柳丝、月亮,温柔文静,新鲜别致。再如《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把零星的“白花”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把荷花说成是“羞涩”的,新奇巧妙,引人联想无穷,美不胜收。

  《绿》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富女性味的一篇。作者称梅雨潭的绿为“女儿绿”,“借助神奇的想象,描摹那‘厚积着绿’的潭水的形态:她像 ‘松松的皱缬着’的‘少妇拖着的裙幅’——这是外形;又像‘轻轻的摆弄着’的‘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是波动;又像是‘涂了明油’般明亮,像似‘鸡蛋清’那样软嫩的‘皮肤’——这是色泽。从视觉、感觉、触觉各个角度把一碧汪汪的潭水拟人化了,简直就像一位长裙泄地婀娜美丽的少女,令人赞赏不已。”③ 接着“作者借助联想的羽翼,幻想着将绿转献给他最怜爱的女性。他要将它裁为‘临风飘举’的绸带,以赠轻盈的舞女;将它化为‘善睐’的‘明眸’,以赠善歌的盲妹,他又将它想象为‘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不但要用手‘拍着’,‘抚摩着’,而且要‘掬’之入口,‘吻着’。这里确是把一潭绿水之‘醉人’与‘可爱’,表现得淋漓酣畅。”④给人以温柔甜蜜的愉悦感。类似意象在朱自清的其他的很多散文中都有体现,每次都能带给人一种心醉神迷,亲切温暖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