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名相张九龄(5)

时间:2021-08-31

  “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

  那还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的时候:

  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向中书令张九龄报告,他手下有一员蕃将在讨伐契丹时失利,违犯军法,已将其执送京师,请朝廷将其斩首,以正朝典。张九龄立马表示同意。

  张九龄同意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个蕃将犯了军法,还因为此人他早就认识。几年前,在这个蕃将入京汇报工作时,张九龄就见过此人。当时,他就神奇地对其有个判断:“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现在,正好此人犯了军法,送上门来。张九龄决定借此机会,杀了他,永绝后患。

  可是,中书令张九龄同意了,皇帝李隆基却不同意。为了显示自己的皇恩浩荡,他下令将这个蕃将放了。而张九龄也在此事之后不久,就被免掉了职务,从此在政坛上消逝,他再也没有机会改变李隆基的决定了。

  整整20年之后,当李隆基躲在成都一隅之地,为自己当初那个决定后悔得牙疼时,他泪流满面地、深深地,想起了张九龄。

  《唐语林》记录说:唐玄宗仓皇幸蜀之时,曾对高力士说:“吾取张九龄之言,不至于此。”既而取长笛吹自制曲,曲成复流涕,诏乐工录其谱。至成都,乃进谱而请名……良久曰:“吾省矣。吾因思九龄,可号为谪仙怨。”

  李隆基“因思九龄”,也部分意识到自己当年对他的贬谪是不公平的,于是在那个兵凶战危之际,仍然从成都派出中使,前往张九龄的家乡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专程去祭奠这位已经去世多年的前宰相。

  只为了他20年前的神奇和英明。

  因为,张九龄当年执意要杀掉的那个蕃将,名字叫——安禄山。

  清人赵翼评价说:“是曲江生平,此一事最关国家之大。”此句中的“曲江”,就是指张九龄。

  事实上,张九龄罢相,绝对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事件。这个观点,从唐朝的有识之士,到今天的历史学家,史不绝书,观点一致。

  唐宪宗时的宰相崔群,好象是第一个提出这个看法的:“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  欧阳修、宋祁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也持同样看法:“自是朝廷士大夫持禄养恩矣。”

  猛人司马光也这样认为。他在《资治通鉴》中说:“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大文豪苏东坡,也是这个看法。他在《经进东坡文集》中写道:“唐开元之末,大臣守正不回者,惟张九龄一人。九龄既已忤旨罢相,明皇不闻其过,以致禄山之乱。治乱之机,岂不谨哉!”

  所以,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十四日,在长安城大明宫的朝堂上,李隆基当时所送走的,并不仅仅只是张九龄一个人的背影而已;被李隆基一起送走的,还有他一手开创的盛唐的背影。

  只是,当时的李隆基,甚至也包括当时的张九龄,并没有意识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