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名相张九龄(2)

时间:2021-08-31

  当然,张九龄就算没有当面求饶,有了这首诗在,也算他有求饶之心了。可是,字面看起来,右丞相貌似应该比兵部尚书要大啊,为什么官大的反而要去求官小的,而且官大的还求饶?

  这个事儿,我尽量简单一点说:张九龄的右丞相,是假丞相;李林甫的“兵部尚书”之后,还跟着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后缀。由于这个后缀,他是真丞相。

  当然,张九龄当年也阔过,也当过真丞相。在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到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之间,张九龄是真丞相,或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任中书令。

  李林甫呢,在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之前,还只是一个黄门侍郎,并非丞相。这一年,他被唐玄宗李隆基提拔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和中书令张九龄、侍中裴耀卿一起,成为李隆基的三个真丞相之一。

  短短一年之后,李林甫就取代张九龄,成了中书令,牛仙客则取代裴耀卿,成为新的真丞相之一。张九龄、裴耀卿,则分别“罢知政事”,退出真丞相行列,改任尚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就此成了假丞相。

  看到这里,估计各位没晕也差不多了:真丞相、假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到底哪一个才是靠谱的唐朝丞相?这都神马情况?

  各位遇到的情况,北宋的大才子、《新唐书》的编撰者欧阳修,也遇到过。所以,他在《新唐书·百官志》中大吐苦水:“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唐朝宰相或丞相的名称,怎么个不正法?

  先来明确几点:

  一,唐朝没有“丞相”“宰相”这样的官职名称和岗位职责。即使唐朝后期将有关官职改称了“丞相”的,其岗位职责也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大滴不同。

  二,唐朝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一般情况下,皇帝会保持一个以上、七八个以内的多位宰相,形成自己的政务参谋班底。皇帝在长时间内只任用1个宰相的情况,在唐朝非常罕见。

  三,除了极为个别的例外,比如那个因与唐太宗李世民闹别扭而闻名青史的魏徵,曾经以“秘书监”这样类似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参豫朝政”,从而成为真丞相之外,唐朝的丞相多出自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三省六部”系统的官员。

  四,终唐一世,真丞相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中书省的一把手“中书令”、门下省的一把手“侍中”,一直就是真丞相。

  三省中最后一省“尚书省”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其一把手是“尚书令”,最初也是真丞相。但由于唐朝建国之初,李世民任过此职,后世诸帝为表尊重,就将此职虚设,不再授人。这样一来,“尚书令”之下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就成了真丞相。

  但是,“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是真宰相的时间,持续到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为止。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五月,豆卢钦望升任尚书左仆射,“既不言同中书门下三品,不敢参议政事。数日后,始有诏加知军国重事”。这样,豆卢钦望才敢真正履行宰相的职责。

  从那以后,“空除仆射,不是宰相,遂为故事”。也就是说,在此之后,官员升任“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如果任命时未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后缀名号者,便不再是真丞相。

  (二)就唐朝史籍所见,无论是什么部门的什么官员,只要在正式职务任命之后,加有以下字眼后缀中的任何一个,就一律是真丞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知政事、参豫(预)朝政、参豫(知)机务、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平章政事、平章军事重事、参知政事、参谋政事、同掌机务、参掌机密、知中书(西台)事、知门下省事、知军国重事、同知政事(同知军国政事)、同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军国重事中书门下平章、勾当中书事。

  我知道,花样有点忒多了,请大家见谅。但这个花样是唐朝历代皇帝玩的,主要责任在他们,不在我。

  其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最为普遍。前一个名号,在唐朝用了116年,有此名号的唐朝宰相有128人;后一个名号,在唐朝用了226年,有此名号的唐朝宰相多达310人。

  所以,李林甫此时担任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大权在握的真丞相;张九龄此时“罢知政事”,去掉了真丞相的后缀,所以他担任的右丞相就只是名义上的丞相了,是“尚书右仆射”,是假丞相。

  尚书右仆射,就只能管管尚书省的事儿了,其余中书省、门下省的事儿管不着了,国家大事就更管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