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倾城之恋》白流苏的悲剧命运(3)

时间:2021-08-31

  二、昏暗腐朽的白公馆也是造成白流苏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白流苏和丈夫离婚后回到白公馆,受尽白眼和兄嫂的侮辱,每日忍气吞声,终日不知自己前途。白流苏离婚多年的丈夫死了,兄嫂逼迫她回去做名副其实的寡妇,但遭到了白流苏的反对。面对冷漠的亲情,她感到自己真的无路可走。柳原是个花花公子,挥霍无度。但因为出身问题没有一个幸福的家,父亲去世,他最终继承了遗产,却得不到整个家族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同被社会和家庭遗弃。可不同的是,柳原拥有家产,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做保障,而白流苏是个被兄嫂榨干了私房钱的一无所有的弃妇。

  柳原本来是要介绍给白家七姑娘宝络的,却没料到柳原接二连三地请白流苏跳舞,这让全家更加瞧不起离婚在家吃闲饭的白流苏。直到那时,白流苏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她好像从柳原那里找到了几分自信。她听着屋外嫂子们的咒骂,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发抖或者气得说不出话来,而是开始镇定,开始不惊慌,不心疼了。“她把烧焦的火柴丢在烟盘子里。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被娘家人逼得走投无路的白流苏似乎找到了自信,看到了生命的亮色和曙光,她决定用她的前途下注,为自己赌一个未来。

  在白公馆这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白流苏遭受家人排挤,除了嫁个有钱有地位的人没有更好的出路。在柳原身上白流苏看到了希望,她拿出百分百的智慧和精力去攻守“爱情之战”,最后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她。

  三、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也和她自身性格有关

  白流苏在长期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已形成了物质上依靠男人的奴性心理,这种心理痼疾使她难以摆脱逃悲剧命运。她处心积虑地去赢这场婚姻之战,她获得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失去的却是一个女性的整个精神世界。她在婚姻的围城中继续咀嚼着人生的悲凉和无奈。

  小说最后写道:“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白流苏在婚姻的围城里继续演绎着人生的苍凉。她获得了想要的物质生活,但她会被囚禁在以物质为城墙的城堡里,在无尽的空虚和无聊中消磨时光,失去青春,失去美丽的容颜,最终失去自我,失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气。而她想要的真正幸福永远是那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她的命运无疑是悲剧性的。这就是张爱玲冷眼看俗世所看到的女性命运,一种无法摆脱的悲剧性命运。这种命运如恢恢天网一样,让每一个有奴性思想意识的女性无处可逃。

  白流苏的悲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众多女性悲剧性命运的缩影,同时也真切传达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深悲哀和思考,我们从中领悟到最悲怆的人生。

  读了这篇小说我们像是听了一曲封建没落社会的挽歌。我们也好像窥见了作者思想深处灰色的阴影,在此小说描写和出版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有多少我们民族的英雄儿女投身到为祖国为民族的自由独立而抗争的伟大斗争中,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甚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和小说人物中的自私,猥琐,在个人小天地的挣扎相比,不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吗?这也许就是张爱玲作品不能成为时代文学主流的一个原因吧。  参考文献:

  [1] 任亚娜. 鲜艳而凄怆,苍凉而深长――读《倾城之恋》探析张爱玲小说世界[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 2007,(11) .

  [2] 高娟.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J]. 山东社会科学 , 2003,(03) .

  [3] 魏红梅. 影印在墙上的爱情――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J]. 电影文学 , 2007,(12) .

  [4] 李乐. 由《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女性的生存困境[J]. 宿州学院学报 , 2004,(02) .

  [5] 吴小雪. 《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J]. 科教文汇(下旬刊) , 20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