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张爱玲:其作品命运坎坷,曾被视为反动文学(4)

时间:2021-08-31

  因为人性总是相似,这不是时代可以改变的。李兆忠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一些集体性的文化心理,和张爱玲的时代,其实都有着某种相似。她对于人性的探索,对于人性黑暗面的挖掘,最初给予读者的是新奇感,然后人们才发现,有些东西,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不因人们的忽视而消失。这就是人性的特征。可以说,在某些角度,张爱玲的作品是具有超前性的。”

  习惯了单一价值,习惯了特殊时代特殊文学的人们,可能对于张爱玲的文学很难接受,这也是张爱玲数度遭遇批判和屏蔽的原因。但文学从不改变对于人本身的关注。李兆忠说:“和我们这一代不同,张爱玲他们,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挖掘,没有条条框框,他们对于人性中坏的、丑陋的东西的刻画,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颓废,但是颓废并非没有意义。事实上,颓废,从来都是文学中最重要的主流之一。人类社会中,问题这么多,而文学家们又如此敏感,他们对于那些坏的东西的发现和刻画,在世界文学中太多了。反过来,这种颓废又能够提醒人们,去审视社会,审视社会中的问题。”

过度模仿不足取

  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张爱玲的文学,她对于人性的看法,对于刻画黑暗的执拗,恰恰和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某种吻合,那种灰暗的世界,恶劣的人性,原本是人类本身的弱点,所以,当张爱玲出现,看多了单一作品的人们,因此欣喜,也因此崇拜。

  张爱玲的作品,看似灰暗和颓废,但并非虚无的幻想。李兆忠说:“张爱玲以她自身的人生背景做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加以观察和感悟,然后再用她的艺术修养表达出来,比同时代的许多作家要好得多,也比现代的很多作家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