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雨伞下》中英互译及读后感(3)

时间:2021-08-31

  重叠需求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1961年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认为贸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尔定律)——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增加,结果使产量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而有能力出口——对于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贸易量增大。这个理论也可以借用来解释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交往。富人与富人之间、穷人与穷人之间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价值观念等方面类同性及等级的差异性,使得穷人富人之间对人际交往对象的选择注重门当户对,因而富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旺盛,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存在观念和心理障碍,因而交往需求很少,就是人们常说的“嫌贫爱富”。而一般的穷人由于受急迫利益和某些虚荣心的左右,乐于与富人交往,俗话叫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正如古人云:“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近邻”。由于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交往不经常,穷人又处于交往的需求地位,富人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尽量规避交往风险,以小博大,穷人不但在物质经济方面要承担更多风险,支付相对大的对价,而且在尊严人格上也要遭受损伤。

  要素禀赋差异观点。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认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此观点对于解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交往有点借鉴意义。穷人拥有最多的要素资源是劳动力,富人往往拥有绝对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由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穷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和技术的拥有者——富人,受富人支配,为富人创造财富,然后得到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用来养家糊口,富人剥削了穷人在剩余时间里创造的剩余价值得以发财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