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色·戒》的浅析(3)

时间:2021-08-31

  《色·戒》的人性是晦涩的。性的隐私和禁忌,是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共同认同。在西方文明中,吃了智慧果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两性有了羞耻之意,摘下无花果叶盖住了隐私部位。东方的传统文化,更是含蓄。在中国,性从来是隐性文化,孔孟之道、礼义廉耻使性禁忌更为普泛。孔子思想和西方基督教、印度佛教统称为“黄金法则”,标志着人类正在寻求的伦理底线。

  爱情是人类最高贵美好的感情,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凡是读过《色·戒》这部作品的,无不为王佳芝、易先生那种似是而非,若即若离。并不能称之为爱情但又不能完全否定的两性关系而困惑不解。不知道两人是何种原因如此的结合。

  让我们把人性、动物性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出发。还原到整部作品之中。那么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我们就要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与环境去着手。

  《色·戒》既不是张爱玲的偷梁换柱,也不是什么爱情的检讨,王佳芝不是张爱玲自己,易先生也不是或胡兰成。可以说王佳芝和易先生是很独特的个体,他们很典型地体现着人的本质。而通过对于王佳芝和易先生心理、思想的揭露,张爱玲想说明的是人类本性的某一方面的本质。《色·戒》从动笔到出版经历了近三十年,多年的修改推敲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写成了一部仅万字的小说,而且淡化了背景,浓缩了情节。可就是这一部不足二十页的小说里,张爱玲给出的是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根本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将时代的残酷与冷漠,人性的虚荣与自私,爱情的无奈都表现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小说《色·戒》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眼泪,更是一种无奈,甚至绝望。这样的感觉烙在读者心中,根深蒂固,难以磨灭。这正是张爱玲通过《色·戒》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的认知和对于生活现实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