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心经》解读(4)

时间:2021-08-31

  许母代表的是张爱玲笔下的另一类女性,她们是不起眼的,在家庭中可以忽视其存在的,她们甚至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是挂着丈夫姓的“太太”称呼。她们是太太,是母亲,唯独不是她们自己!是的,女人结婚后都由以前的随父到随夫,尤其在许太太的那个年代。她没有小寒的幸运能经历较开放的时代:无严父管教且婚姻自主。然而更不幸的是她在自己仅存的婚姻中,竟还被亲生女儿夺去了丈夫的爱。

  在《心经》中,作者对许太太的着墨并不多,本身就暗示着她不受重视的地位。在小寒一句一个“爸爸”地给同学描画时,在小寒与许父进行“高级的调情”时,在钢琴上唯独没有摆许太太的照片时,这个悲剧女人的位置已经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整理椅垫子,擦去钢琴上茶碗的水渍”,她“把所有的烟灰都折在一个盘子里”,她绣着“挑花枕套”,她侍弄花草,她的生活节奏是零碎的,处境是尴尬的。她忍着女儿的奚落,受着丈夫的冷落,最难的是她眼看着丈夫与女儿一步步走向人性泯灭的乱伦。这种委屈是可耻的无法诉说的,这种伤害更是微妙的,就像体内的一把刀,钝重钻心表面却又若无其事。

  母亲在张爱玲的笔下从来都不是人们常想来的那么慈爱与高尚,张爱玲以残忍的笔触颠覆着母亲的传统形象,使之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自私,偏执,阴狠,几近变态。不过许太太似乎是个单纯的只会逆来顺受的悲苦女性,并且对女儿疼爱,包容,大度。实则,许母绝非“慈母”。在“闺阁政治”中,母女关系较之其他往往更显得疏离,复杂又微妙。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的亲疏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小寒的“水仙型”性格以及引发的“恋父情结”与她从小缺少母亲的关爱不无关系。父母双方给与爱的不均衡以及母亲的“不早管”,让小寒渐渐偏向于依赖父亲并爱上父亲。当许太太沉迷于自己的不如意时,也扼杀了女儿对得到母亲关注的渴望。而当她有所察觉时,却装作不知,她只是为了“保全”家,保全自己在家的地位,保全自己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许太太仍就没有成为张爱玲笔下的例外形象,她仍然是个自私而冷漠的母亲。

三、许峰仪:一本湿黏的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