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寓言》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言》教学设计1

  一、课题:

  人生寓言

二、教学目的: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三、教学重点

  1.体会寓言的寓意,学会把握寓言寓意的方法;

  2.了解寓言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 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五、课时:

  2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白兔和月亮》

  (一)看导语默读课文

  (二)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 风韵 闲适 窖 得失之患 泯 厄运 慧心

  皎洁 心旷神怡 归属 禀告 身世 正色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个别读。

  (四)老师讲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五)内容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六)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2.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习《落难的王子》

  (一)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学生个别读。

  (二)内容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 )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2.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 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文中“至于此,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一句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 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3.(略)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5.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四)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十、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

  周国平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 转 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 折 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十一、课后小结:

《寓言》教学设计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