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主题分析(2)

时间:2021-08-31

  比如,对于《雨巷》这首小诗的主题众说纷纭的现象,教师就不应该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就有责任对这些观点的是非曲直作一番理性的梳理,从而告知他们:文学作品的“开放”阅读还是得遵循一定原则的,还是得服从文本的逻辑理性法则的,“放羊式”的“开放”阅读是绝对不可取的。基于此,我认为,对于《雨巷》的纷纭主题和诸多形象意义有必要作一番梳理,以达到正本清源,正确解读诗意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自由开放却又理性明智的诗歌欣赏能力。

  二、下面我们就针对以上所列举的诸种观点再结合诗歌文本意义来进行一番辨析,看看这些观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与原诗的旨意相符合。

  第一种观点,认为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体现了一种找不到前途的痛苦中的彷徨迷惘心态。这种观点最让人质疑的地方就是所谓“革命”的色彩,说实在话,即便诗人当年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职业革命家,但从一般读者的角度来看,无论你怎样去展开自由想象,可要想在诗中想象出“革命”的意义来,总是难的;而作为一种“革命”理想象征的“姑娘”形象,再怎么低迷也还是得有一些“生机”或“光明”或革命者气质的蛛丝马迹可寻,而不应该是这么一幅完全颓丧、哀怨、凄凉的林黛玉形象。其次,即便撇开“革命”不谈,就谈“彷徨迷惘心态”吧,也有很多让人困惑的地方。这里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如果按照“彷徨迷惘心态”来说,诗歌表达的应该就是一种忧郁的情感,表达诗人是如何忧郁悲伤的。这种观点似乎不错,相信很多人都会赞同,其实似是而非。因为,通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其实并不是在说自己如何忧郁悲伤,而是在说自己希望能遭遇或者是“享受”这样一种“忧郁悲伤”。诗人虽然在诗中竭力渲染“丁香姑娘”的“冷漠、凄清、惆怅”,但并不是排斥这种情感,而是在期望这种情感。这从首尾两节诗中可以见得明白,第一节诗说得很清楚,“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而在最后一节也是以同样的表达结束:“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而在其它的诗节里,诗人都是在竭力渲染丁香姑娘的“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氛围,竭力渲染这种忧郁之美。由此可见,诗人并非讨厌并拒绝这种“愁怨”,并非为此“痛苦”“揪心”,而是为此入迷,沉溺且情不自禁。所以,所谓“彷徨迷惘心态”也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