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雨巷》的艺术世界

时间:2021-08-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现代诗歌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其他文体(小说散文)不可替代的作用。《雨巷》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是教与学不可多得的范本。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走进《雨巷》的艺术世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走进《雨巷》的艺术世界

  《雨巷》创作于1927年,很多知识分子在那一时期都充满了苦闷,都有过徘徊。戴望舒也是这样。《雨巷》不但有着浓郁的时代特色,更富有浓郁的个人气质。戴望舒深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浸润,深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突出表现孤独、抑郁和消沉的情感。戴望舒出生于多雨的杭州,数不清的弄巷里给他太多的细腻。要了解《雨巷》,就必须关注这三点。我们在体味作者的情绪与思想上不要支离破碎地分解,要整体地把握。“雨巷”与“丁香”是本诗的独特又重要的意象,必须加以仔细地体味;“伞”“颓圮的篱墙”的意象是教与学的难点;“姑娘”是体会诗歌的焦点与疑点;诗中的音韵美是关键点。

  戴望舒在其《白蝴蝶》中写道:

  给什么智慧给我,

  小小的白蝴蝶,

  翻开了空白之页,

  合上了空白之页?

  翻开的书页:寂寞;

  合上的书页:寂寞!

  戴望舒的诗始终没有脱掉“寂寞”的底子,这种色彩在他的名篇《雨巷》中尤为突出。戴望舒被叶圣陶先生称为“雨巷诗人”。《雨巷》诗中用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太息、凄婉、迷茫、颓圮、哀曲等词语明确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些词语构成本诗一种凄清、迷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