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主题思想

时间:2021-08-31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伴随着《雨巷》的问世,戴望舒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正因为作者诗歌创作中追求一种意境的新颖和朦胧,使得我们无法把《雨巷》的主题确定为某一方面,现把学界的诸种观点做些许归纳。

  首先,我们可以把《雨巷》看成一首爱情诗,这也是广大学生的第一感知印象,其实我上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这首诗也是这种感觉,这也许是年少时代的一种本能的感知。诗的第一节,“我”所处的雨巷,虽是诗的意象,但把它看作写实也未尝不可。天下着雨,在孤寂的小巷,“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在彷徨,使人感觉到一种凄凉,更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期待,一种“天空下着雨,为何我的伞下不再有你”的愁绪。那“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看起来是那么的纯洁,但我们也不难想象她的脆弱与多愁。她像“水中月,镜中花”,又恰是我追求的理想的姑娘。紧接着的第二节中“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这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它不仅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色泽美,丁香一样的芬芳――味觉美,还有丁香一样的愁怨――内质美。第三节中,“我”梦中的姑娘出现了,与“我”心目中的姑娘一样,她走进了,然而却带着冷漠和凄清的神色,对“我”投出了“太息的目光”,而又像梦一般飘远了,显得如此凄婉迷茫。那种缘分让你我擦肩而过,没开口却有感觉的默契荡然无存,此时只留下“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叹息。紧接着作者在五六两节中,用浓墨重彩描写了那消失的姑娘,她像梦,又像是现实,那么轻盈的飘过,到颓圮的篱墙,走进这雨巷。最后一节,照应开头,作者既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痛惜,同时也有一种更执著的追求――也许你是一个美丽的阴影,也许是我前世的约定,你就是我这一生等待的人。“我”还在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给人留有一丝悲凉。十六七岁花季雨季的年龄读着《雨巷》,有谁不会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那个“我”或是“丁香一样的姑娘”呢?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