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巷》与中国人物画创作古典意境的统一性(4)

时间:2021-08-31

  中国画向来就被说成“画是无声诗”、“画有意境”。一张画常常是对象特征和画家感受的和谐表现才能产生诗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的形象,所谓“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张情深意切,表现力强的画作对看画的人能保持着广远持久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说的中国画的“意境”。意境创造出的结构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它具有运动美、节奏美和审美张力等艺术特征,表现对象与主体经验产生的力,是意境结构生命力的表现。“气”贯穿作品的各个方面,是所有生命的根本,也是意境结构生命力的元质。

  戴望舒的《雨巷》的抒情主人公、“我”―― 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他反复传达给我们的是油纸伞、寂寥的雨巷、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一切的描写和煽情带给我们的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意境――伤春。当然这种春的感伤是带着青春的、时代的、传统审美的烙印,所以称之为古典意境。有了这种意境,我们既可以由画入诗,也可以由诗入画。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我们始终分不清到底是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走进了自己的梦,还是自己走进了那个水墨重重、铺着青石板、潮湿、阴冷而又幽香浮动的雨巷。梦里氤氲、斑驳的湿气,水和光交织的色彩,连同千姿百态的和声的曼妙都终结于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雨巷,早已超脱了原本的意义,升华为一种低回而迷茫的境界。想起雨巷,不自觉地闭上眼,耳边仿佛残存着雨打芭蕉的轻灵,然后,在那条幽静,深邃而孤寂的古巷,一个裹着一身轻愁和哀怨,如同丁香花一样高洁的江南女子,就那样娉娉娜娜地踏雨而来。然后又那样风姿绰约地与巷口的那名男子错身而过。应该说这是一首具有中国画意的诗,更可以画成一幅朦胧、淡雅,又给人无穷遐思的中国画,这种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典型古典意境是中国人认知艺术品的媒介。根据戴望舒《雨巷》的意境,或许也能创作出陈逸飞《浔阳遗韵》那样打动人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