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巷》与中国人物画创作古典意境的统一性(2)

时间:2021-08-31

  如果我们雨天读着《雨巷》,不用刻意感觉诗人的情绪,就会由此产生一种久违的心境。根本不去想整首诗在描写什么,而只抓住了其中的“彷徨”、“忧愁”、 “芬芳”……就像音乐中也有主旋律,其他的部分都是在行进中的铺垫,文字中也有高潮,只一二字便可读出感悟来。读诗可以脱离它的意境,而单从文字所唤起的生活积累而产生感悟,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一个轻微的改变可以剧烈地改变人的行为。

  戴望舒具有典型的江南诗人气质,为人诚挚敏感,感情细腻深沉,既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有着厚博的学养和深深的眷恋,也对西方现代诗歌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情有独钟,他善于利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常把中国古典诗性美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手法结合起来,熔铸为具有现代意味的诗情。《雨巷》正是他熔铸古典诗词艺术和现代诗歌手法的代表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他的《雨巷》充分利用了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一词的意境,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表现的是古人的“伤春”的情绪,而《雨巷》则表现的是现代人的寂寥、忧郁、彷徨和感伤。李璟词云:“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戴望舒对这首词的意象进行了现代式的诠释和扩充,其中“雨”被扩充成“撑着油纸伞”“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构成了本诗的典型情境,而“丁香”和原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结合起来,变成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特别是原词中的“愁”“春恨”等情感意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诗中出现了“愁怨”“哀怨”“冷漠”“凄婉”“惆怅”等字眼,使原词中的情感变得更加具体、深沉、细腻。当然,戴望舒是一位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的现代诗人,是处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抒情歌手,他不仅善于利用古典诗词的意境,而且善于把这种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诗情,表现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一般认为这首词现代性转化的主要标志就在于诗歌的音乐性:“它回荡的旋律、流畅的节奏、音色交错的美感,魏尔伦、兰波等主张诗对音乐性的追求在戴望舒这首诗里得到了刻意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