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优秀教学设计(3)

时间:2021-08-31

  五、总结

  师: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音乐第三次响起,幻灯再度打出江南雨巷的旧照片,全班齐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主题,在配乐朗诵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课后反思

  1.现代诗歌一一尤其是抒情诗歌的教学,师生有感情的吟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朗读,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优美的诵读,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沉浸到诗歌的意境中去。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反复诵读,对诗歌理解更为深刻,感受更加丰富。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配乐诵读,犹如催化剂,催生语文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2.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一一多媒体的运用,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饶有趣味,若配以动画、音乐,则在如歌如画的氛围中展现诗歌的意境情韵,让课堂教学充满感,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欣赏诗歌的热情。

  3.现代诗歌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往往是运用象征手法,诗歌艺术形象本身极富有暗示性和启示性,同时,诗歌欣赏又总是要受到欣赏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制约,各人的情况不同,往往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鉴赏结果。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甚至有时会超出作者创作时的初衷,发掘出作者未曾意识到的东西。对于学生的这一鉴赏现象,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当代青年人的世界观,以及生活、知识结构与前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应该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去积极地鉴赏前人的作品,发掘出前人所未有的新东西。

  点评

  秋雨绵绵中听了江萍老师的《雨 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总觉得这堂课不同凡响,有她自己的特色。

  一是朗读。现在的语文课都不重视朗读,往往只让学生读,教师自己读得很少;读的质量也差,不讲究朗读的仰扬顿挫,听起来不舒服,甚至是一种负担、累赘。江老师却不一样,不仅自己范读,而且和着舒曼的《梦幻曲》,读得有滋有味,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雨巷》特定的意境中,仿佛"丁香般的姑娘"在细雨朦胧中从雨巷深处走来……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青家张志公先生生前说过:你不会教语文,先把课文读三遍 (大意)。可见,朗读对语文课是何等重要!我个人教语文的体会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好的朗读,它的教学效果,比之于现在风行的那种"分析",师生间那种尽人皆知的"对话"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语文课要讲教学效果,我看还是先从朗读做起,就像江老师那样,自己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再让学生跟着教师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少一点"分析",少磨一点嘴皮子,我们的语文课才会上正道,才会有真实的教学效果。

  二是多媒体的运用。江老师用了10幅旧照片的放大像,配上轻轻的《梦幻曲》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片断和全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运用关键在于恰到好处,宜精不宜多;太多了,把课文丢在一边,花里胡哨,泡沫乱飞,这是形式主义,喧宾夺主,绝不可取的!语文课重要的是把课文读懂,把作品用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独特,精神风骨的透析,艺术特质的显现,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领悟,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才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倘若连课文都没有读懂,让学生去讨论这样那样的问题,在 课堂上空磨嘴皮子,这是舍本逐末、徒具形式的做法,我们应该力戒之!

  三是突出重点,步步深入。一篇作品可教之处很多,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在点子上,江老师是做得很成功的,如几个词语的教学要言不繁、恰到好处;又如意象和象征手法的推敲("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让学生心领神会,点到为止。语文课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教等于什么都没教,将作品的精华淹没在无谓的"讨论"和"对话"中,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消耗学生的青春,何苦呢?

  这堂课的设计也是很成功的,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如先整体感知作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题和求知欲望,后介绍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再理解作品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层次分明,不落俗套(往往一开头介绍作者、背景)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