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优秀教学设计(2)

时间:2021-08-31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师:大家听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有句话叫"知人论诗",只有了解了诗人,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幻灯:简介作者生平、经历,学生齐读)如下:

  大革命时期,戴望舒曾与施垫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他遭到国x党通缉,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蜗居乡间又有机会结识了垫存的妹妹络年,诗人心里又暗生出许些企盼。《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最初刊于1928年《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当时接到戴望舒寄来的《雨巷》诗稿时,极为欣赏,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品发表后引起诗坛震动,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师:原来《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现在,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诗歌,大家边听边欣赏幻灯上打出的根据《雨巷》的意境而制作的一些黑白照片,多些感性认识。

  (幻灯:屏幕显示出10张江南雨巷的黑白照片,同时,再次响起《梦幻曲》,让学生融入诗歌所创设的情景中去。)

  (朗读完毕,课堂上再次响起掌声,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到意犹未尽,久久地企盼着。)

  四、内容理解

  师:10张旧照片,仿佛带我们走进了旧时的江南小巷,使我们对诗歌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1 :"雨巷"

  生2:"丁香般的姑娘"

  生3:"我"

  生4:"油纸伞"

  生5:"颓圮的篱墙"

  生6:"太息一般的眼光"

  (学生似乎对"意象"这个术语不甚了解,畅所欲言,答案多且杂。)

  师: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你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

  (出现了片刻的寂静,学生似乎对丁香不了解。)

  生1 :丁香可能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

  (幻灯:介绍丁香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喻意。)

  师: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以丁香喻愁:如李商隐在《代赠》中作过如此沉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又如南唐李煜在《洗溪沙》中写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所以,诗歌中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师: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和主题的多元性,让学生们充满兴趣,跃跃欲试。)

  生1:"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生2:"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生3:"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生4:"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5:"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6:"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生7:"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生8:"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生9:"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生10:"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生11: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生12: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学生的联想丰富多彩,三个意象及主题的多层含义尽情地得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