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秋雨散文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2)

时间:2021-08-31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 史。 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 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 一两个细节, 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 均属于“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然而, 到了本世纪末期, 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

  (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 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 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 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 《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