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3)

时间:2021-08-31

  余秋雨先生认为“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显然作家所倡导的政治理想“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像李冰那样“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因此称赞“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在作家看来虽然“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比起声名显赫的秦皇汉武,他算不上英雄,但他却分明比秦皇汉武更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对此,作家这样写到“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是呀,我们在叹服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叹服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巧妙的同时,又怎能不为他们那种“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神所感动,不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一次次灾难面前站起来吗?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篇三】

  余秋雨先生以高度历史使命感解析都江堰始末,运用渊博历史知识和深厚文学修养详细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蕴和政治意义。掩卷长叹,令人在追思李冰父子同时,联系我们实际,心灵不由得产生了丝丝共鸣。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座右铭,这和我们党“领导干部要甘做人民公仆”是相似的。他凭着踏实心态、务实做法率领百姓历尽千辛万苦建造了都江堰,成就他名垂青史,也成为后来为官者的一个路标。我们领导干部则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准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扎实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

  现行干部政策不可能出现类似李冰持续执政的情况,这就有一个为与不为的选择矛盾,矛盾原因还是急功近利,不以百姓满意为评判标准而是以领导满意为准则!当权者始终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准则,坚持不动摇,政府和社会提供相对宽裕氛围,则能更好保证政策连续性。保证政策连续性,要求继任者摆正心态,更好体现人民要求,以实实在在政绩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