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2)

时间:2021-08-31

  这就不得不提到政策的连续性,现在我们现行干部政策不可能出现类似李冰几十年在原岗位上持续执政的情况,这样就有一个矛盾,一方面执政者希望做些切实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却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另一方面短期内如果做不出像样的“政绩”,又不能持续的在岗位上坚持下去。这就有一个为与不为的选择矛盾,矛盾的原因其实还是急功近利,没有摆正心态,不以百姓满意为评判标准而是以领导满意为准则!我想如果当权者如果始终能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准则,坚持不动摇,政府和社会提供相对宽裕的氛围,就能更好的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因为不可避免的人事变动,导致原有已经过论证的实施项目中断,这是另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保证政策的连续性,要求继任者摆正心态,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更好地体现人民要求,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贤李冰用都江堰为后人树立了一道丰碑,栽了一颗大树,我们这些后来者得以在这颗大树下乘凉。那么相对我们的后来人,我们也是先人,是否也应该踏踏实实地为后人栽树呢?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篇二】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有一篇《都江堰》,文章不长,但余先生追古思今、旁征博引,把一个死死的水利工程写的有血有肉,生灵活现的,十分精彩。文章读罢,掩卷长思,不觉已为先生灵活的思维和独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

  作家开篇先将被众多国人视为民族象征的长城和都江堰相比,一句“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不由得你不将文章读下去,因为在多数人心里,长城才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文化的精髓。你想一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一段厚重的历史呀。但余先生却指出“都江堰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这里余先生用形象的文字指出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等待人们再重修起来。而都江堰却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都江堰那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透过这鲜活灵动的都江堰,我们不得不为李冰父子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