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鲁教版)(2)

时间:2021-08-31

  (二)解题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

  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②文字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窗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 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它由分水岭、引水口和泄洪堤组成。

  (三)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方式:学生自己先拟定小标题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 ①都江堰的价值 ②都江堰的水势 ③李冰父子的评价 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2、找同学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述整篇文章。

  (四)研习文本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设疑: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这部分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又从那些部分来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对比。从年代上,规模上,功用上,形象上,气质上,影响上和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它的价值要比长城大,所以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 都江堰既是一项水利工程,灌溉了整个中华民族,那就让我们来感受下其水的魅力。

  1、播放有关都江堰水流的视频材料

  2、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感受。

  3、学生齐读描写水流的语句。

  4、设疑:

  A、作者是怎样写水的?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B、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欲扬先抑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水的特点:狂野不羁,充满强悍的生命力同时又是驯顺的。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岷江的水由狂野不羁变得驯顺,应归功于都江堰,而都江堰的建造者便是李冰父子。

  1、★播放李冰父子的资料课件内容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二千二百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他还主持了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设疑:

  ①作者是如何评价李冰的?

  学生从文本寻找信息并回答。

  提示: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大愚,大智,大拙,大巧;

  他失败了,他又成功了;田间老农的思维。

  ★口头作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李冰。(要求语言优美)

  教师总结。

  ②如何理解“他失败了,他又成功了”?

  提示:失败是针对于为官之道,在权利之争中是一个失败者;

  成功是指为民谋福,造福百姓,精魂受到老百姓的膜拜和崇敬。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③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提示:指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信息,渗透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原文中画出来。

  ④如何理作者“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明确:李冰可以为老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有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后来人会继承并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

  (4)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先行默读课文文本。

  2、设疑:

  ①文中“先是惊吓后是惊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从原文提炼信息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惊吓的是桥高,桥下有急流,在桥上走,容易神志慌乱;

  惊叹的是执著进取的水会改恶从善,变得驯顺。

  ②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傩戏中的河伯水神换成了灌县李冰”,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李冰为民造福,一自身的实践为中国一批批无所作为的封建官僚阐 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在做人方面他毫不张扬,造福万民,务真实,人民把他当神来膜拜,时代传诵、歌咏,代代不息。这种精神楷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当政者深深思考: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才会永远的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