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观众心理学》简介

时间:2021-08-31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推荐理由】

  《观众心理学》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当代美学的起点是"接受美学",也就是审美心理美学。本书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

  余秋雨编写这部教材的主旨在于: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

  这个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为艺术表现找到美学自觉。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内容简介】

  《观众心理学》中国第一本从观众心理入手,系统地研究戏剧家如何了解观众、适应观众、征服观众、提高观众等问题的专著。余秋雨认真钻研了以德国为基础的接受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融会贯通后,由此编成一部教材,并把长期被滥捧或狂贬所歪曲的中国艺术,作为与接受美学碰撞的重要素材。为了避免过于抽象,举了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实践来证明。作为学科,它们是新的,但作为学科所传达的审美心理范畴,却从人类拥有艺术以来就一直在发挥作用。因此,它们与艺术实践的遇合,将会两相滋养:既让艺术获得全新的思维高度,又让学术获得悠久的感性支援。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精彩书摘】

一 心理研究是一种思维升级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近代科学,是19 世纪后半期正式构建起来的,一般以德国学者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但是,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古代学者很早就开始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解释美的时候,认为人的美感产生于童年时代对第一个美的形体的回忆,以及这种回忆的扩大、联想、贯通。他还认为,这种回忆是对灵魂固有的一种理念的唤醒,因为灵魂在附着人体时把美的理念忘却了。柏拉图的这种说法,已经涉及人的心理现象的深潜之处,更是艺术心理学的重要根基。与此相关,他关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自于灵感,来自于一种失常的迷狂的理论,也是对艺术心理研究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