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三峡》教案(3)

时间:2021-08-31

  五、译一译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

  1、说一说

  请学生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美丽?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写三峡两岸的山(从开始到“不见曦月”)。

  第二层:写三峡的夏水(从“至于夏水襄陵”到“不以疾也”)。

  第三层:写三峡的春冬之景(从“春冬之时”到“良多趣味”)。

  第四层:写三峡的秋景(从“每至晴初霜旦”到结尾)。

  2、品一品

  请学生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连绵,高峻 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 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 秀美

  三峡的秋: 凄清 凄美

  二、具体研习,合作探究。

  1、 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

  我们欣赏文章,可从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着手。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连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在对三峡不同季节进行描写时,作者为什么没有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进行,而采用了这样的顺序?

  因为“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最有特色,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3、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明确: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通过这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

  4、《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5、讨论明确: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三、课后练习。

  三峡是美丽的,我们身边很多景物也是美丽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只要我们善于寻找美,发现美,美丽的风景就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同学,请你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来写一写吧!相信你也会写出它的妙处。

  板书设计

  《三峡》郦道元 山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高峻美

  夏季 水势浩大、流速迅猛 ——奔放美

  水 春冬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清幽美

  秋季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凄婉美

  教学评价

  这篇课文在注重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文章的深层意蕴进行深入探讨,并且注重合作探讨式学习,课堂气氛较好。活动的设计把语文的学习和写作联系起来,既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又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动手去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两节课交接处有一小部分内容有些重复,本可以合成一个方面,可以减少时间。以后应该注意提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