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秋雨的争论

时间:2021-08-31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文化苦旅》等散文集的问世以及作者活跃的社会活动,余秋雨成为文坛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人物。他的散文受到很多读者的激赏,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对一位学者、作家的作品,有人叫好,有人挑刺,乃是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只是有的批评者将矛头对准的是余秋雨在“文革”中的经历,认为他的那段历史是不光彩的,而他至今没有任何反思的态度和文学。最近青年学者余杰发表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更把对余秋雨的这种批评推向了高潮。

  问题出自余秋雨的“文革”经历

  1999年4月27日,《文艺报》发表余开伟文章《余秋雨是否应该反思》,该文提及李国文《犹大之悔》、沙叶新《书生及梁效评议》和谢泳《正视自己的过去》3篇文章,认为李国文的文章“不点名批评余(秋雨)教授等大批判写作组成员当年‘失足’历史”;沙叶新文中关于深入研究梁效、石一歌等“文革”遗产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谢泳文中关于余秋雨不敢正视过去,不敢说出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经历的议论“击中了余秋雨教授的要害”。余文并质问:“过去和现在都备受体制恩宠的余秋雨教授难道就没有必要反思一下当年过错么?余教授的许多散文都在探讨文人自觉和文化人格及文化节操,是否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呢?

  1999年第10期《四川文学》发表张育仁文章《灵魂拷问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缺环》,文中指出余秋雨曾经是“红卫兵”,曾经在由张春桥、姚文元直接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组”一手操办的杂志《学习与批判》及其它“主流报刊”上发表过“估评至少有十多篇”大批判文章。该文分析了《学习与批判》上署名余秋雨的两篇文章《走出“彼得堡”》和《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后,认为《走》文的刊出,使“本来就被‘文革’斗得七零八落、惶惶不可终日的作家、艺术家更是‘夹紧了尾巴’”;在《读》文中,“鲁迅的话几乎都有成了‘反复辟’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炮弹。特别是鲁迅关于要‘永远进击’;对‘敌人’不能讲‘大度、宽容、慈悲、仁厚’等话,更是成了‘坚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依据”。张文还认为余秋雨散文《千年庭院》中有对红卫兵中“造反派”一方的“开脱性描述”和对自己的“开脱加原谅”的文字。